高一1000字:张爱玲少帅读后感
《“小姐,明日此时等我”——〈少帅〉读后感》
“仿佛是长程。她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她妻子以及别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分。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这是张爱玲笔下的语句。
“小姐,明日此时等我。” “那人找的是你,是我,还是……” 那些小姐们从未爱过他人,一个声音悦耳却未曾谋面的男子送来一封信,信上说:“小姐,明天在这里等我。”于是,所有的小姐都挺起胸脯,眼睛扑闪着,带着殷切、羞涩与期盼,如痴如醉地守望了整整一下午,盼着男子口中之人是自己,只可惜男子不过是戏言,终究没有出现。 周四小姐见此情形,感到难为情。她贴着墙根走,迅速闪到盆栽后面,在回廊里徘徊游荡,装作不知自己身处何处。灯光之下,她就像院子里果树上大团大团苍白的花影,影影绰绰。她宛如一棵树,一直朝着一扇亮灯的窗户生长,终于长到能够窥视窗内。 以上情节,皆出自张爱玲的新作《少帅》(The Young Marshal)。
我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读完了《少帅》,这和读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时的感受颇为相似。看不到深处的东西,也说不出哪里不好,大作家的风范就摆在那里,如同井水中的月光——深不见底,难以穷尽。她那极为出色的写作技巧,寥寥数笔就胜过无数所谓有才华与没才华的作家,这便是一流作家的资本与笔力所在。 在豆瓣上看了看,对于《少帅》的评价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称赞张爱玲对女子初夜描写的逼真,认为写到了每个女子的内心;另一种则是敲响警钟,学着胡兰成先生的模样摇头晃脑地叹息:张爱玲是很优秀的,只是她轻视了英雄,张学良少帅其实…… 我并不想追随这两种评价的脚步,那就来谈谈我眼中的《少帅》吧。 在《少帅》里,张爱玲对女子初夜的描写,真实得令人感到尴尬和惨淡,很显然,她是在写自己与胡兰成的感受。 少帅在周四小姐床榻上说的情话,处处都有胡兰成的影子。少帅说:我想吃了你,又怕吃了你就没了。他把她拉到膝上,她低头坐着,感觉到他的双眼在自己身旁发亮,像个耳坠子一样。将胡兰成与张爱玲代入其中,也毫无违和之感。 胡兰成说过,我想吃了你,又怕吃了你就没了。 张爱玲低下头,在平凡之中绽放出一朵朵卑微而欢喜的花…… 在《少帅》与《倾城之恋》里,爱情成了一种迟来的怜悯,来得实在是太迟了——“仅有爱,可以有一段感情,却无法相伴一生,他们原本是没有前途的,一场事变却成就了她。”白流苏和范柳原如此,少帅和周四小姐亦是如此。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从来都不是天真无邪、纯粹简单的。她笔下的爱情充斥着苍凉的底色、人性的阴暗面,所有人都是苍白、刻薄、冷漠的,一心窥探他人——嫌弃女儿是累赘的母亲,算计发妻居心叵测的丈夫,茶杯上干涩的污渍,甩着丫鬟耳光、尖酸刻薄的老姨娘,年轻男子多情却也最是无情,一会儿宠爱红玫瑰,一会儿眷恋白玫瑰,如此反复让玫瑰们心寒,花朵凋零,玫瑰们对着窗户落泪:我们真的是枯萎凋谢了…… 《少帅》并非张爱玲最经典、最鼎盛、最回味无穷的作品,哪怕在她的遗作里,也算不上最令人惊喜的。《小团圆》那种穿插回闪的写法,虽然不易读懂,却是她人生从小到大的写照,是她对自己人生的眷恋与奢望,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如果一切按照故事发展,如果胡兰成不是胡兰成,那么……故事的完整性绝对超过了这部未完成的《少帅》——最后,她和她的爱人永远地在一起了,在长坡上一圈一圈地起舞,这便是小团圆。 但是,《少帅》绝对称得上是张爱玲作品里最容易理解的。我初次阅读时毫不费力,没有那种接不上民国腔调的晦涩感,轻轻松松就读了下来,而且越回味就越能真正认识张爱玲。 张爱玲未完成的《少帅》的最后结尾,是少帅带着两位妻子从飞机上缓缓归来,传奇佳话似乎将永垂不朽,人们流泪捧花迎接英雄——少帅回来了,他的妻子回来了,中国也迎来了新的局面。 这样的结局,是张爱玲对少帅失去了兴趣。在她那洞察一切、刻薄尖锐的写作中,她窥探到了英雄背后那些想要名垂千古的赌气与虚浮的不堪之处。她觉得英雄并非真正的英雄,于是对少帅的故事也丧失了所有热情。她拒绝继续写下去,任性地扔下笔,草草地写下了这个算不上结尾的结尾。 如果她继续写下去,这个故事应该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吧。 张爱玲终究对人心的直视太过残忍、太过理性。如果继续写下去,爱情或许将不再仅仅是怜悯,而是成长吧。故事的结局其实早已写在开头,如果赵四小姐回到老家,又经过那长廊,家门前依旧有男人时不时投来一封信,院子后面小鹿低着头饮水,那么…… “赵四小姐回家了,她又路过那郁郁葱葱的花丛,发现花朝着相反方向生长,早已不再窥视窗内。她的眼睛明亮得像一潭湖水,她不禁想起那年,自己是如何一点点长大,一点点成为一个女人,能够对心仪的少帅做出女人娇羞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