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900字读后感集锦
高一900字读后感集锦
《鲁滨漂流记》读后感
书,是人类攀登进步高峰的阶梯;书,是汇聚知识的浩瀚海洋;书,是全人类的良师益友。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获取无尽的知识。是书,引领我们畅游广袤无垠的知识之海。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我则对《鲁滨孙漂流记》情有独钟。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勇敢且极具主见的人,而我恰恰欣赏这类人。
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将鲁滨孙的故事与情节描绘得活灵活现。其中,第一章最令我着迷。这部分情节讲述了鲁滨孙遇难后的生活,以及他辛勤努力的成果,从中尽显他的机智与勇敢。
鲁滨孙竟能在荒岛上生存28年,这漫长的岁月是我们常人难以承受的。在那荒无人烟之处,他孤立无援,只能凭借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战胜重重困难。不过,我觉得他也十分幸运,毕竟在众多遇难者中,唯有他幸存下来。他运用智慧与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在1868年回到阔别28年的祖国。
他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这让我明白,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不是无法战胜的,所以我们必须勇敢面对。
书能让我们领悟诸多道理与知识。
鲁滨孙出身商人家庭,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一心向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他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离家出海航行,去追逐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经艰险。有一次,风暴掀翻船只,鲁滨孙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光阴。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敬仰,走进鲁滨孙的世界,感受他勇于冒险、百折不挠的精神,领略他敢于冒险、追求自由无拘生活的性格,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尽显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鲁滨孙”已然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也是万千读者心中的英雄。
在那荒无人烟、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小岛上,鲁滨孙孤身一人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存活。没有房子,他就自己建造;没有食物,他尝试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摸索着制作桌椅、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在这荒岛上,鲁滨孙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衣食住行等诸多问题。做陶器、做面包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他积极应对困难的豁达态度和非凡创造力。
从古至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上天入地、纵横南北,开启了自然界一扇扇紧闭的大门,让我们知晓了世界的诸多奥秘。
《读〈庄子〉有感》
在庄子的《至乐篇》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国君偶然遇到一只巨大的海鸟,国君满心欢喜,便让这只鸟听国内最美妙的音乐,喂它本国最好的酒肉,每日都用最好的东西来供奉它。然而,这只海鸟却一口肉也不吃,一滴酒也不喝,最终郁郁寡欢,三天便死去了。
毫无疑问,国君给了这只鸟在他眼中最好的东西,目的是让鸟快乐、生活得更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何呢?庄子总结道:这是以人养鸟的方式,而非以鸟养鸟。也就是说,国君只是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对待鸟,却未曾站在鸟的角度考虑它是否能接受这种方式。
这种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如今许多家长养育孩子的方式:要求孩子3岁学跳舞,4岁学弹琴,5岁学下棋,这样到了6岁上小学时,才有可能比其他孩子优秀。但这还不够,上小学后,孩子还要比别人多上一个补习班,多学些知识,他们觉得这样孩子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长大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有所成就。这种养育方法与鲁国国君以酒肉养海鸟的方式何其相似啊!这些家长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怎样对孩子才是好的这一问题,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这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不良结果。在《庄子》的《应帝王》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在相隔遥远的南北海之地,有两位帝王,分别叫疏和忽,他们常在中间之地相会。中间之地的帝王叫混沌,混沌是一个没有五官的大肉球。混沌总是盛情款待他们。有一次,疏和忽商量给混沌凿出七窍,这样混沌就能像他们一样享受人间至乐了。于是,他们用了七天给混沌凿出七窍,然而,“七日七窍成,而混沌死”。于丹在讲解《庄子心得》时这样解释这个寓言:混沌之所以活着,正是因为他的“混沌”状态,他能综观天地,但七窍被凿开后,他便远离了生命的本真。之前提到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做法,就是按照社会标准,给孩子凿上一窍又一窍,最后,七窍凿成,孩子或许会成为父母期望的所谓精英,但他们却离最宝贵的赤子之心、“混沌”状态越来越远。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庄子的《应帝王》中有这样一篇:天根出游殷阳山时,遇到一个人,他便多次向那人请教如何治理国家,那人告诉他:应当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已。这就是庄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即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顺应规律、顺应本性,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部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有152年的历史。它的成功源于其详尽的内容和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还详细介绍了《简·爱》作者的一些背景故事。
由此,我了解到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诸多事情。她出生于一个经济困窘、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远离尘嚣的偏僻乡村,生活在革命势头正盛、国家由农业向工业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在她的小说创作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可惜的是,上帝似乎毫不吝啬地造就了这些天才,却又迫不及待地伸出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无一例外地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先于父亲离世。勃朗特姐妹,实在令人惋惜!
《简·爱》这部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坎坷,却始终坚守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简·爱生长在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从小就遭受着与同龄人不同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未绝望,没有自我毁灭,更未在侮辱中沉沦。这一切不幸遭遇,反而让简·爱充满无限信心,铸就了她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强大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的是,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依旧承受着肉体上的惩罚和心灵上的摧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还将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令她在全校师生面前颜面尽失。但简·爱依旧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还获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个性极强的她始终保持着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表现得落落大方,毫不逊色。面对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应对。
同样,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自己是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因为自己是仆人就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也正因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未被世俗社会污染,才让罗切斯特自惭形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打动了她,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显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令人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拯救妻子双目失明,身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生活能力,且妻亡财毁。简·爱的爱再次毫无保留地倾注于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