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作文 高中作文 读后感

高一作文: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部《红楼》,满含人间的悲欢离合,令多少人为之流下惋惜的泪水。

曾经,我以为那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乐土,是无数人向往的所在。然而如今重读《红楼梦》,我才发觉自己错了。在那看似繁华的红灯绿酒的生活背后,竟隐藏着世间如此不堪的一面。小说内容丰富,可最让我动容的当属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或许林黛玉有时显得有些小性儿,有些娇柔造作。但我们依然能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她的温柔与多才多艺。我也承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顺是书中的亮点。但她再完美,也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像个玩偶般只懂得一味遵从长辈的命令。相较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何必假惺惺地葬花呢?其实他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作自己,在感叹自己是否会像花儿一样,花期一过便孤零零地飘落而无人问津。黛玉葬花已然暗示了她最后的悲惨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的喜悦之中时,唯有黛玉独自黯然神伤。没有人能理解她,自从踏入贾府的那一刻起,她就必须谨小慎微,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稍有差池,就会招来他人的讥笑。长期寄人篱下,使得她在有些人眼中成了小肚鸡肠的模样。

当贾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忙碌筹备的时候,潇湘馆却是另一番凄凉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苦苦等待贾宝玉的到来,却等来了心上人即将成亲的消息。此时,哭也好,恨也罢,都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尽的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觉得这本书不过是讲述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像“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吞金自杀等情节,都足以证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就像宝玉为了自由、为了爱情而反抗,又如曹雪芹,为这令人不满的社会而抗争。

《红楼梦》可谓是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的四大家族为核心内容,真实且生动地描绘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貌,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也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书中的人物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它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篇引出故事——《石头记》,又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并结束整个故事。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呈现出一种败落的趋势,无论是家族、爱情还是仕途,都走向没落,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毕竟中国古典小说大多喜聚不喜散,偏爱大团圆结局。

我得感谢续书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与曹雪芹的思想不合,但他至少让黛玉香消玉殒了,不管是登仙还是辞世,总之她离开了宝玉,这样很好。

并非我生性残忍,喜好观看他人的悲剧。只是有句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而言,死亡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也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然长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尘世寻觅出路,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并未提及她是否真的喜欢宝玉,只是明确表示贾府的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这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想法,她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打后,宝钗义正辞严地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为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看到《红楼梦》的结局:黛玉的惨事、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幸运,即便像黛玉那般失恋后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十岁也无妨,要是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怀揣着自己的抱负、才华以及对宝玉的爱恨情仇前行呢?

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供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死灰、毫无生机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非毫无缘由,美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感情的追求往往更为执着,也注定要遭受更多的痛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感情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他法。

今天,妈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其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里,薛宝钗、袭人等是书中的主线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多情潇洒的宝玉与娇嫩多病的黛玉,共同演绎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了自幼体弱多病的林黛玉进入贾府后,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这本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却因凤姐使用掉包计,致使贾宝玉娶了佩戴金锁的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而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我觉得《红楼梦》这本名著十分感人。读了它之后,我确实明白了不少道理,而且常常沉浸其中。我认为当时的贾府极为奢侈,贾母在贾府有权有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都得听她的。她特别疼爱贾宝玉,视若掌上明珠。不过,我不太喜欢贾宝玉这个人物,我觉得他有点“玩世不恭”,轻浮、顽劣且屡教不改。当然,最后他在失去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过来,一改往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很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我觉得自己也是个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小女孩,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指出我的不足,我的“金豆豆”就会不停地滚落。不过,这些都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们要坚强一些,不能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落泪。在我心中,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我最喜欢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看了《红楼梦》,我就特别钦佩曹雪芹,他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这表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书中的人物仿佛就站在我面前,和我对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方法,扎实写文章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之赏析人物薛宝钗》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没有黛玉那么受读者喜爱。但我想说,宝钗的姿容不同于黛玉的风韵,宝钗的悲苦也不是黛玉所能体会的。

都说黛玉是芙蓉,孤高自傲。那么宝钗就是花中的牡丹,她的美虽不像芙蓉那般遗世独立,却多了几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阴暗,处处勾心斗角,宝钗身处其中却毫不畏惧,也不急于逃避,更不像黛玉那般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导致自己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是一种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地待人处事,并不轻视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又不失小心谨慎。

人人都夸赞宝钗端庄贤淑,却不知在她温柔沉默的表象下,有着一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贾府里的各色人等看得清清楚楚。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后,深深体谅湘云在家中的难处,便向袭人说明情况。湘云回家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为透彻,知道她若再不回去,更会被婶娘埋怨。最后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又心地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世事看得太过透彻。惜春曾说黛玉总是一点都看不破,可要是一切都看破了,那这世上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惜春倒是看破了这一点,所以她走向了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虽然看清了却不愿彻底看破。她深知社会力量的强大和自己的渺小,尽管她天资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分从时。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面对,以开阔的心胸坦然接受现实。

都说黛玉是理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的理想不过是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虽然可贵,但却无力;而宝钗的现实观念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反抗的结局必然是悲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逝去,牡丹终究难逃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的芳华却成了永不磨灭的经典。

《读〈红楼梦〉有感》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是书中人物的悲剧,也是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还歌颂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是金玉良缘;一边是封建社会所必须追求的功名荣耀,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集中体现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矛盾冲突。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让人难以捉摸。《红楼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我独独偏爱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梦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牵挂。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个千依百顺的时代,只有她敢于抗争,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作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了。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情节是我很喜爱的,这也是黛玉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表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提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读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并非如此简单,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正是它不朽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