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000字《让青春不痛》读后感
《〈让青春不痛〉读后感》
我成为一名高一新生了,从现在起,我步入青年的行列,青春成了我的专属标签!近期,我有幸拜读了金兰都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内心满是感触。
“因为不安,所以青春;因为茫然,所以青春;因为彷徨,所以青春;因为孤独,所以青春;因为忐忑,所以青春。”当我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看到这五句话时,瞬间就把青春定义为不安、茫然、彷徨、孤独与忐忑,内心激情澎湃,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对青春有了透彻的领悟。尽管作者已经51岁,却比身为青春代言人的我们更懂青春。我的生命时钟好似才定格在“凌晨4点48分”,我却觉得青春已悄然远去,于是开始患得患失,甚至有些懒散懈怠。作者提出的“1 + 1原则”,又重新点燃了我奋斗的热情之火。对于作者所说的“长期投资”,我在赞同之余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总是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进而迷失心智。大人们热衷于炒股、炒基金、炒期货来获取利润时的那种喜悦,可同时也得承受亏损带来的痛苦。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倘若仅仅满足于眼前所获取的知识,往往就会被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追求的同学超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善于“理财”,这里的“理财”当然是指对知识的管理。
“其实我也考过公务员,考过研究生。经历过你们正在经历着的一切,爱情、梦想、挫折、迷茫、择业……25岁那年我刚毕业,父亲癌症突然晕倒住院时,又传来乡下奶奶过世的消息,同年爷爷也过世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11个月内我主持了三次葬礼。
这就是我的青春。
——成年人金兰都”
看到这段文字,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倒霉”“痛苦”,然而这就是作者真实的青春经历。再反观我的生活:随意地发脾气,到父母跟前撒撒娇,想要的东西基本都能得到。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可我想要的东西一样都不缺,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是抱怨父母没有给予我的东西,还老是和别人攀比。实际上,我们的青春相比作者的青春幸福太多了。
就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父亲不屑地说:“还青春呢,你懂什么是青春啊。”我反驳道:“我怎么不懂了,不就一个字——‘痛’嘛!”父亲躺在床上,笑着说道:“哎,你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多好啊,我们那时候哪有电脑,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手电筒。我们那时候一天要砍5筐草,还得把晚饭和开水烧好,然后赶到田里帮奶奶干活,那时候是要挣工分的,一个月一家就几角钱,全家人的吃喝拉撒都靠这点钱,还得存点,那时候烧菜就是用棉球蘸点油抹一下锅就开始烧了,一年都难得吃到一顿肉,哪像你们现在啊,哎,想想都觉得可怜。”
父辈们生活在一个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做的事情比我们多太多了,捡柴砍草、烧饭喂猪,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哪能吃得了这种苦。我突然觉得充满“痛”的青春是父辈以及更年长的人的青春,可父亲却否定了我的看法,他说:“虽然我们那时生活条件差,但是我们比你们活得更快乐,我们不会互相攀比,也不会苦恼,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我觉得我的青春并不痛,而是一种幸福,一种简单纯粹的幸福。”“青春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孤单。”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既不愿意也不懂得和别人交流,所以我们的青春里似乎只有自己,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或问题都独自扛着,因此才会感受到来自青春的“痛”。我周围的同学各种各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交流,所以干脆就不交流了,许多心里话都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所以我才会觉得青春是“痛”的。
其实,“痛”的青春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试着去和周围的人交流吧,让自己不再孤单。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变成“之所以青春,是因为交流”了。让我们走进社会,多交流、多学习、多思考吧,这个世界正等着我们去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