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作文 高中作文 读后感

700字高一读后感:品《三国》有感

《品〈三国〉有感》

东汉末年,朝政昏暗,执政者昏庸无道,宠信宦官,致使朝纲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何进身死后,董卓入京,天下就此陷入割据局面,各方英雄豪杰纷纷崛起,三国的大幕也就此徐徐拉开。

谈及三国,人们普遍认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领袖的魏、吴、蜀三国。暂且先不论这种观点,先来说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是不必说,在他生前,三国时期的“汉臣”和百姓就称他为曹贼、国贼。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大多将他视作奸诈之人的典型代表,曹操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战场上能战胜各路诸侯,击败西凉军,可谓是战无不胜,然而却无法改变天下人对他早已形成的偏见。他偶尔也会反驳几句,自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批判他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后人认为这是曹操奸诈的表现(指“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事),却很少有人能看到这背后他的智慧。

先把曹操的事放下,再来看看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是如何帮这位所谓的大汉皇叔夺取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却遭到曹仁的埋伏,大军伤亡惨重,周瑜自己也身中一箭,这为他日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离世埋下了祸根。之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败曹仁。可就在周瑜领兵去取南郡的时候,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他说道:“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下令攻城,结果城上箭如雨下。诸葛亮此举可谓不仁不义、无道,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后人却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这难道不可笑、可悲吗?曹操夺取西凉之后,深知西凉贫瘠,而且羌人都忠于马超,对自己多有愤恨,于是他颁布了三条政令:一是赈济西凉粮食;二是免除西凉两年赋税;三是休战。论谋士,曹操手下没有多少能比得上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类的;论武将,他的武将虽多,但真正能与张飞、关羽、赵云相媲美的恐怕一个也没有。然而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也就是“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仗。尽管他有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瑜、华容逢关羽、潼关割须弃袍、渭水夺船避箭等败仗,但人谁能没有失算、失策的时候呢?刘备、孙权就算有谋士相助,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智谋,带领那些才能不及诸葛亮、周瑜等人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勇猛的武将,平定了中原。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称帝也不为过,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的“三国”也是在他死后才出现的,那天下人凭什么骂他是“汉贼”呢?

想当年刘邦不过是个无名小亭长,他与项羽相争,最后获胜建立汉朝,却没有人说他是刘贼、国贼。也没有人提出应该拥戴秦的后人。也许有人会说秦朝统治残暴,激起民愤,理当被推翻。可是东汉末年百姓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经提到了,那汉朝为什么就不能被推翻呢?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理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我们就来谈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之时,荆襄之地危机重重,刘表年轻的妻子蔡氏和她的兄弟对这九郡垂涎欲滴,刘表对此心知肚明,于是嘱托刘备希望他能接管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太过迂腐,连诸葛亮的话都不听,执意不肯接受这一委任,还满口说:“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后,又让诸葛亮使出各种计谋夺取荆州,名义上还是从江东借来的。如此平庸之人,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要是遇到司马懿,他早就性命不保,权位也不知被他人夺去多久了。当他西取西川的时候,也是满口仁义道德,最后呢,吞并西川把刘璋驱逐到公安。这种言行不一的人,哪里谈得上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他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思考就要直取江东。试问:只允许你自己的大将斩杀别人,如关羽斩杀颜良、文丑,张飞气死周瑜,还偷取别人的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为你不去救援而被别人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乱打将士,就不许他的部下杀了这个莽撞的主人,投奔其他明智的主公?由此可见他心胸狭隘。之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盼望回到他身边,派人到西川告知,他却严词拒绝。想当初他能平安从东吴回到荆州,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年仅18岁,屈身嫁给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老头子,这已经是对他刘备的厚待了。当她要回荆州的时候,忍着与母兄离别的痛苦,帮他出谋划策,一路上又奋力阻拦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念往日恩情,最终导致孙夫人坠崖而死,由此可见刘备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留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是个无能之辈。他的儿子“阿斗”,后人称其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是说阿斗没有才能,实际上何尝不是因为刘备教子无方呢?他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一心只想着自己能成就统一霸业,却对后代家人不管不顾,不想想自己创立的霸业日后由谁来掌管。即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管蜀川大任,可他却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让人家接手,这种有始无终的人,怎么有资格和能力中兴汉室呢?而曹操则不同,他将大任托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司其职,可见他考虑周全。

至于孙权,他是三位枭雄中最年轻的一位。然而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的一生也渐渐走向黯淡。孙权是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能顾全大局,但是在他身上,我总感觉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楚。

诸葛亮是刘备的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颇为“显眼”。不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三顾茅庐后效命于刘备,“兴复汉室,除贼伐曹”就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副身躯和聪明的头脑,自从跟随主公后,他的大脑就像是被悄悄植入了“忠于刘备”这四个字,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兴汉,却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大“贼”——刘备。他所复兴的汉朝其实并非真正的汉朝,而是蜀汉,是他忠心的主公用虚伪的仁义欺骗利用他之后建立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权。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武侯显圣定军山”可以看出蜀汉名不正、言不顺,不能被列入汉史)。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似乎就是这样的人。

《三国》将会一直陪伴我前行,我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它,每一次阅读之后,必定会产生无数新的感悟。等有一天我退出社会,远离那纷扰的竞争,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心中想必也会有当年暮年曹操、刘备、孙权那样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