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高一读后感:读楚辞
《读〈楚辞〉有感》
初读《楚辞》,读《离骚》时内心满是震撼;读《九歌》,只觉惊艳无比;读《天问》,则陷入迷茫;读《九章》,深感沉痛。而我最想谈论的,当属《九章》。《九章》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被公认为“伪作”,还有《橘颂》颇为特殊(看过便知)。除去这两篇,余下的七篇读下来,竟发觉那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灵轨迹。
《九章》读来实在令我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五篇。曾看过一则笑话,说若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描述大学生活,那便是“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我想,《九章》似乎也可如此概括:《涉江》如同呐喊,《抽思》恰似彷徨,《哀郢》仿若伤逝,《怀沙》类似朝花夕拾。
在《涉江》里,屈原已遭放逐,不再有像在《惜诵》、《思美人》中对楚王那种难以释怀的“愚忠”之情。他已然明白,自己与郢都的党人无法和平共处。他满腔愤怒,一面表明自身的清白高洁,一面痛斥那些小人的丑恶肮脏。这一篇是我在《九章》里最喜爱的,它格调高昂,读来十分畅快、解气,充满“愤青”之感,也没有后续几篇那种令人心碎的悲哀。那时的屈原或许还年轻,尚有朝气,还留存着幻想。但继续读下去就会明白,所谓的呐喊,不过是彷徨的前奏罢了。
《抽思》呈现出的是彷徨。此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依然挂念着楚国的臣民,只是更多了一份沉痛。他迷失了方向,四顾茫然,无人能懂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期望灵魂能飞回故乡。教科书里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然而从《九章》来看,不管哪一篇,我读到的都只是屈原那超越天地间一切力量的孤独。
《哀郢》传达出的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攻陷,我的战国史知识虽有限,但还记得楚国并未就此亡国,楚王带着臣子逃走,很快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小朝廷。但被贬谪在外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的厚脸皮,他写下了《哀郢》。《哀郢》写的是心碎,我几乎不忍读完。而他的首句诗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楚王的抱怨、对奸臣的抨击内容渐渐减少,反复书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苦,或许比政治上的失意深刻得多。有家难回,有路难行。“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变为丘陵,楚国最繁华的东门也能瞬间荒芜,这不仅是对楚国命运的描述,更是对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若说《抽思》中的孤独只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则是对人生、社会、历史的一次拷问。明知答案,却仍不得不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延续到了《悲回风》。《悲回风》在《九章》中颇为特别,它毫无情节,纯粹抒情,篇幅也很长,可视为一首“咏叹调”。并且在这一篇中,首次看到了屈原求死的念头。然而他在挣扎,到底要不要一死呢?死是否有用呢?我从未想过,在教科书里无比高大的“屈原”,在自尽之前会如此痛苦地挣扎。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奸臣的影子、百姓的影子,甚至他自己的肉体都消失了。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天入地只为寻求出路。可是,根本没有出路啊。懂得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吗?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不得不死,并非仅仅因为愚忠,也不是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已没有值得他留恋之物。像屈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降生于世本就是一种错误。
最后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但我觉得它们的主旨相同,那就是,是时候收拾好一切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格调低沉压抑,且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浑身不自在。这种不舒服并非《九歌·山鬼》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源自心灵的力量,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怀沙》却突然一改低沉,运用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都回来了。这就像是对一生的回顾,给自己下最后一个定义。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的生命由上天安排,对我而言,大限将至吧。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不可避免,那就不必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面的果决,到最后的平和与释然,我终于看到屈原平静地迈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我认为屈原死得不值得。因为教科书告诉我,屈原之死,无法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但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必然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历经诸多煎熬,辗转多地,屈原太过孤独、太过劳累,又太过渺小。天地如此广阔,山川、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之中,他不过是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瀚宇宙而言,实在微不足道。况且这世上,早已找不到一个懂自己的人,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双眼,便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楚地奔腾的江水,高耸险峻的巉岩,屈原头戴高冠,身着广袖长袍,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伫立着,举手投足间尽显“孤独”二字。尝试阅读《楚辞》,尤其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内心狂躁难安。《楚辞》宛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令人感到紧张不安。奇崛的语言和肆意狂放的想象,都搅得人情绪难宁。
不管怎样,我明白,此刻自己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非狂乱无序。此时的《楚辞》,对我而言,大抵是一剂宜多服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