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作者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清]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他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词人,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

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在随后的两年中,他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纳兰性德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出身显赫,并且凭借真才实学获得了高位,但他并不愿意走仕途之路,更向往文学之路。他在康熙帝身边的日子也并不快乐,家族命运的重压让他每天生活在惶恐之中。此外,他的爱情生活也充满了波折,青梅竹马的表妹被选入宫中,后来虽娶了两广总督的女儿卢氏,但卢氏早逝,这对他打击极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相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年仅三十一岁。

主要影响

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的词作题材广泛,涵盖了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多个方面,尤其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纳兰性德的词中,哀婉、悲愤的色调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他常常通过“愁”“泪”“恨”等意象,表达自己对人生、志向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他的词中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忆,以及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

据统计,纳兰性德的词存世六百余首,包括悼亡词、边塞词、赠友词等等。其中,悼亡词虽然只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但数量之多,足见死亡题材在诗人心中的位置。他的悼亡词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还体现了文人的高尚情操。

历史评价

近代学者王国维赞誉纳兰性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他的词作也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诗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作品

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其中,《纳兰诗卷》是他创作的一部诗集,共有16卷,包括了《画堂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南乡子-为忘妇题照》《梦江南》《长相思》等多篇佳作。

纳兰性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如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璀璨的光芒。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