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菩萨蛮 · 萧萧几叶风兼雨

菩萨蛮 · 萧萧几叶风兼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注释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句:萧萧,风雨声。宋·秦少游《满江红》:「风雨萧萧,长途上、春泥没足。」 长更:长夜,唐·韦苏州《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欹(qī)枕:斜靠着枕头。 蟾蜍:代指月亮。 早弦:即上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句:二句亦布景,展示秋夜的上弦月。 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馀烬。戎昱《桂州腊月》:「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仲胤妻《伊川令(寄外)》:「教奴独自守空房,泪珠与、灯花共落。」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句:意谓寒夜被薄,泪花伴随着灯花,被烧成灰烬。

译文

风雨萧萧,落叶片片。秋夜里,数着长更,更长愁更长。这时候,斜靠在枕头上,仰望星空。月亮已经经过了上弦,慢慢趋于圆满。秋风秋雨,寒凉惊心。 罗衾不耐,孤枕难忍。号角催晓,漏滴花阴。泪花伴随着灯花,被烧成灰烬。没有一个地方不让人伤心。瑶琴知我意,也早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赏析

此词状写了一种青灯照壁、对月难眠的境况,词人通篇用白描的写法,从多个方面去描写和渲染,写思妇的苦情。

赏析2

《菩萨蛮 · 萧萧几叶风兼雨》赏析

一、词牌与背景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以其深情婉约的风格著称。《菩萨蛮》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属于小令的一种。纳兰性德的这首《菩萨蛮》通过对秋夜风雨、离愁别绪的描写,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二、逐句赏析

  1.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 “萧萧”形容风声和落叶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秋风秋雨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
    • “离人”指的是远离家乡或亲人的人,这里的“离人”可能是指作者本人,也可能是指他所思念的人。长夜漫漫,对于离人来说,时间显得格外漫长,痛苦也随之加深。这一句点明了全词的主题:离愁别绪。
  2.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 “欹枕”即斜靠在枕头上,表现出主人公难以入眠的状态。他在床上辗转反侧,数着秋天的夜晚,仿佛时间过得很慢。
    • “蟾蜍”是古代对月亮的别称,这里指代月亮。“早弦”指的是月亮的上弦月阶段,通常出现在农历初七、初八左右。月亮渐渐西沉,天色渐暗,暗示夜已深,而主人公依然无法入睡,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愈发浓烈。
  3.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 夜晚的寒冷让人感到被子单薄,难以抵御寒冷,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心理上的孤寂和无助。寒冷的夜风似乎穿透了被子,直逼人心。
    • “泪与灯花落”是一句极具画面感的描写。主人公在深夜里独自流泪,泪水与灯芯燃尽时掉落的灯花交相辉映,象征着内心的哀伤和无奈。灯花的落下象征着希望的破灭,泪水则表达了无尽的思念和悲伤。
  4.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 “无处不伤心”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悲痛之情。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总是充满了伤感和思念。这种情感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刻或地点,而是弥漫在整个心灵世界中。
    • “轻尘在玉琴”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哀伤的画面。玉琴本是高雅的乐器,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和情感,但如今却蒙上了灰尘,无人弹奏。这不仅是对物的描写,更是对人的情感的隐喻:曾经的美好已经远去,只剩下空荡荡的回忆和无尽的寂寞。

三、整体意境与情感

整首词通过对秋夜风雨、长夜难眠、寒夜独泣等场景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纳兰性德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词中的意象如“萧萧风声”、“蟾蜍下早弦”、“灯花落”等,都充满了象征意义,既描绘了外在的环境,又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哀伤。

四、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纳兰性德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描写秋夜的风雨、寒夜的孤寂等景象,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悲凉和思念之情。
  2. 意象丰富:词中运用了多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萧萧风声”、“蟾蜍下早弦”、“灯花落”、“轻尘在玉琴”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词的美感,也深化了情感表达。
  3. 语言凝练:纳兰性德的词语言简洁凝练,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读来令人动容。

五、总结

《菩萨蛮 · 萧萧几叶风兼雨》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佳作,纳兰性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孤独的离人在秋夜中的思念与哀伤。词中的情感真挚动人,意境深远,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