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琵琶仙 · 中秋

琵琶仙 · 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汉·东方曼卿《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又做青天解。宋·晁无咎《洞仙歌》:「青烟幂处,碧海飞天镜。」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宋·王初《银河》:「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遊戏。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二句煞拍,说当下心境。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裂。

赏析

这首词以清新凝重,又不无伤感的笔调描绘了中秋时节月下的景色。其中有对在中秋月下嬉戏欢乐的追怀依恋,有对「只影而今」的孤单失落的伤感悲叹。而结处「总茫茫、不关离别」一语又顿使全篇升华。

赏析2

《琵琶仙·中秋》赏析

纳兰性德的这首《琵琶仙·中秋》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词作,通过对中秋明月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孤寂的感伤。全词意境清幽,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上阕:明月下的孤寂与悲凉

  •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开篇以“碧海年年”起兴,描绘了浩瀚无垠的海洋与年复一年的中秋明月。词人发问:“冰轮为谁圆缺?”这里的“冰轮”指的是月亮,词人似乎在质问天上的明月,为何每年都有圆有缺?这一问不仅表现了词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捉摸。月亮的圆缺象征着世事的变迁,而词人却在这永恒的变化中感到孤独与迷茫。

  •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这一句描写了中秋夜的景象,秋风轻拂,带来了淡淡的花香,月光如雪般皎洁明亮。这里的“秋香”不仅是自然界的香气,也可能暗指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仿佛往事的回忆被这秋风轻轻吹起。月光的清冷与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的惆怅之情。

  •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词人在愁绪中凝望中秋的良辰美景,却发现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最终都化作了悲咽。这里“好天良夜”与“悲咽”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原本应该是团圆欢乐的中秋佳节,却因为个人的遭遇和情感的失落,变得充满了悲伤与无奈。

  •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这是上阕的结尾,词人感叹自己如今形单影只,面对着曾经陪伴过自己的明月,心中满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这里的“旧时明月”不仅仅是指过去的月亮,更象征着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和无法再重现的情感。词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2. 下阕:回忆中的温馨与现实的凄凉

  •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下阕开篇,词人回忆起了往昔的欢乐时光。在花径中,词人与心爱之人曾经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那时的笑声和快乐仿佛还在耳边回荡。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美好的回忆已经远去,只剩下“萧萧井梧叶”,即秋天的梧桐树叶在风中飘落的声音,象征着时光的无情和人事的沧桑。

  •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这一句继续回忆过去,词人提到了“轻纨小扇”,这是古代女子常用的扇子,通常用来驱暑或遮面。词人借此表达了与爱人共度的时光,既有夏日的炎热,也有秋夜的清凉。这里的“凉热”不仅是季节的变化,也隐喻了人生中的起伏与变化。词人感叹,曾经的欢笑与温暖早已成为过去,如今只剩下无尽的寂寞与寒冷。

  •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词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的复杂情感,虽然表面上看似与离别无关,但内心却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忧伤。这里的“填膺百感”形容词人心中积压了太多的情感,难以言表。“茫茫”则表现出一种无所依傍、无所寄托的空虚感。词人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离别,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深的思念与不舍。

  •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结尾两句以“紫玉”(箫)的意象收束全词。箫声在寒冷的夜晚响起,仿佛要将这寂静的夜空撕裂。这里的“紫玉无情”既是对箫的描写,也是对命运的无奈感叹。箫声无情,但词人的心却是如此多情,最终只能在寒冷的夜晚独自承受这份孤独与悲凉。

3. 整体意境与情感表达

整首词通过对中秋明月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孤寂生活的无奈与感伤。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二者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清冷、凄美、哀怨的氛围。

纳兰性德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他的词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充满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在这首《琵琶仙·中秋》中,词人通过对明月、秋风、花径、梧桐等意象的运用,成功地传达了他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4.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词中运用了“碧海”、“冰轮”、“秋香”、“清辉”、“井梧叶”、“轻纨小扇”、“紫玉”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中秋夜的自然景色,也象征了词人的情感世界。

  • 对比手法:词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好天良夜”与“悲咽”、“旧时明月”与“只影而今”、“轻纨小扇”与“几番凉热”等,通过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突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 含蓄委婉:纳兰性德的词风格含蓄委婉,他并不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间接地传达出内心的感受。这种含蓄的手法使得词作更加耐人寻味,富有诗意。

总之,《琵琶仙·中秋》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词作,通过对中秋明月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孤寂生活的感伤。词中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