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000字议论文:发现幸福
从明日起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环游世界。
当我们诵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着实难以将这首诗与一个最终选择卧轨自杀的人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这些乐观者的眼中,海子的离世显然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甚至我们可能会将其定义为“懦夫”的行为。
我并非完全认同海子的做法,然而倘若我们能够真正洞悉他的内心世界,或许会发现他的行为也有其缘由。
海子是一位诗人,一位当代诗人,一位生活在80年代充满活力的青春诗人。他也曾渴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他的身份与性格决定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甚至连梦想和理想都算不上。
鲁迅曾言,诗人是痛苦的。诗人的痛苦显然源自心灵层面。诗人是一个时代中最为清醒,同时也是最为迷惘的一群人。说他们清醒,是因为他们相较于我们这些常人,也就是庸人,拥有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探寻到我们身边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与生活真相,而这些真相往往是生活残酷的一面。生活是美好的,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说法,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夹杂着罪恶、欺骗、卑贱等我们称之为丑恶的东西。但不可否认,这些的确是我们生活的现实。诗人是生活在理想天堂与现实地狱之间的矛盾体。诗人写诗的最终目标是引发大众的心灵共鸣,是为了对大众的灵魂进行救赎,促使他们摒弃恶念,弘扬善举,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然而,完美是不存在的,有时候甚至连美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现实中欲望的洪流裹挟着太多的利益与追求,作为诗人,他们的目的绝非追求功名利禄,因为真正纯粹的当代诗人是远离我们这些庸俗之人所热衷追求的东西的。
于是,我们看到在幻想中追寻幸福的海子,在现实中是如此的无奈与无助。当生活的贫困不断地压迫他,当爱情的火焰熄灭之后,当周围的人对他冷眼相待、嗤之以鼻之时,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与孤独。诗人并不惧怕孤独,但却无法长时间地忍受孤独,精神的完美追求与现实的挣扎注定将像海子这样的诗人推向人生的两种境遇:一种是随波逐流,向现实妥协,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开辟出另一片天地,换种说法,就是不再做诗人或者做不纯粹的诗人;另一种则是继续坚守精神的阵地,在人生的绝望中痛苦地如顾城等人般离去,这样他们依然是诗人。
海子选择了后者,于是“所有的明天”所传达出的信息便是对“今日”的绝望,所有的“祝愿”都是对现实的嘲讽与无奈。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独自面对着大海,朝向那“春暖花开的精神乐园”,去追寻幸福。
对于海子本人而言,他以死亡来探寻“做一个幸福的人”的道路。他的行为有些与众不同,难以被我们这些常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