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说明文作文【三篇】
高一说明文作文【三篇】
【篇一】耿耿余淮
由刘昊然和谭松韵主演的青春剧《最好的我们》共计 24 集,现已全部播完。
当年苏有朋的《左耳》还是 VIP 剧集时,就有诸多传言,诸如逛夜店、怀孕、打胎、车祸、出轨、三角恋等等,一应俱全。当《左耳》不再是 VIP 剧集时,我起初没敢去看,因为我当时信了那些传言,可最终我还是没能抵御住“诱惑”。黎吧啦因喜欢张漾而去勾引许弋,最终遭遇车祸;喜欢小耳朵的尤他出国深造;和张漾在一起的蒋姣进入演艺圈并选择忘却与他的一切;喜欢许弋的小耳朵最后听到了张漾的情话。而那个清爽的男孩许弋,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来描述他的结局。书中和电影里的故事背景都在高中,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如此,就拿《最好的我们》来举例吧。
第一集里,学生把主任的衣服挂在旗杆上,如果在我们学校,主任肯定会翻查监控找出那人,然后进行通报批评,并记入个人学籍档案。第二集里,余淮要求和老师及同学比试,最后同学们赢了,得以自由换桌,老师问耿耿是否愿意和余淮成为同桌,耿耿回答“我愿意”,于是耿耿和余淮成为了同桌。在现实中,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老师根本没精力搭理我们。第五集里,耿耿看到潘主任来了,立刻拉过余淮来遮挡。
纵观整部书或整部影片,他们的青春是充满梦想的青春,是虚幻的青春,是书中的青春,而非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更像是在打仗,男生和女生不能在一起走,如果在走廊走一小段路就会被查监控的老师通报并记入学籍档案,在连廊或其他地方也不能一起走、说笑,因为会被 361 带到学生服务中心并记入学籍档案,而消除档案时则需要各级领导签字,如果老师心情不好或是有其他原因,这档案记录可能会伴随一生,成为一个污点。学校里的饭菜与学生的食量不成正比,而且大家喜欢吃的饭菜很少,所以大家会跑步去打饭,当然这是有技巧的,要随时留意其他奔跑的人以及观察前方是否有老师,如果前面的人停下来了,那前方肯定有老师,就得停下来,被老师抓住还是会被通报批评并记入个人学籍档案。
对于那些所谓的青春小说、青春电影,其实都是别人的小说、别人的电影,而现实与它们恰恰相反。在我们沉醉于别人的青春时,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陷得太深,不要信得太真,看过即可。
【篇二】民风民俗
吴川是一个拥有众多泥塑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 618 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也由此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把玩,没想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其他陶工也来凑热闹,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地历经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处挑选美女进宫享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趁闹元宵之机,特意制作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睛大、肚子大、脚大、乳房大、耳朵大。这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称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急忙辩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分,脚大定乾坤,乳房大养子民,耳朵大听民音,这有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后无言以对,只好作罢。此后,当地群众对“制作泥塑”“观看泥塑”“评价泥塑”的兴趣愈发浓厚,热情也愈发高涨,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拓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八仙过海”,或是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的题材。
从“泥塑”的制作工艺来看,也在逐步不断地发展。过去,一直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为“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出“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以吹箫弹琴,又能迈步前行;“公主”既能眉目传情,又能翩翩起舞;“和事佬”也能跟着拧起罗伞,确实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能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做成了“电动化”。
【篇三】感动的心藏在槐树下
氤氲的夜色浸染着紫色的窗棂,梦里似乎又闯入了槐花淡淡的幽香,似一道澄清的柔波……
月下。小路。老槐树……
又是一个有月的夜晚,风渐起渐落,吹乱了人们的头发,吹乱了人们的思绪,唯有那颗心显得格外温暖。
槐树在小路的尽头,树下有间馄饨店,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老伯,大概六十岁的样子。虽然在小路尽头,但生意格外好,常客新客不断。
晚自习回家的学生三五成群,骑过大路,在三岔路口分散。我独自骑行在路上,黑暗袭来,寒冷袭来,我便哼着歌为自己壮胆,但无名的落寞还是爬上了新月,高悬在心头。
好不容易挨到了槐树下,下车缓解压抑。正值老伯收摊,今天忙到这儿才刚歇下。老伯这才看到我,带着微笑向我招呼道:“小姑娘,吃馄饨吗?”我摇摇头。他又接着说:“晚自习刚下课,饿了吧,来爷爷这,爷爷今天请你吃。”我高兴地坐下了。
这老伯我听说过,老伴早已过世,每月除政府的补贴外,生活仅靠这家店维持,生活的担子压得他好累。但当乞丐乞讨之时,他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放学晚归的学生,小巷无灯,总也能感受到微弱灯光下的关爱。感动的心绪不只一次涌动……
月下,槐树与老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深秋晚景图,吃完馄饨,卸下恐惧,带上感动,带上爱,继续后面的征程。
路上,寒冷黑暗已无影无踪,反而多了一份赏月的欣喜。今夜月如豆芽,调皮地拨弄着水波,湖水闪着葬在{郑金色,梧桐演绎着自己的童话……
老伯忙碌的身影在月下显得格外修长,那份感动承载着我的心隐藏在槐树下,伴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黑暗无月的夜晚…·
坐在窗前,翻开本子,用心为墨,感动为笔,记下那一个有月有槐香的夜,好静好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