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郡县制

速览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盛行于秦汉时期。

其主要含义如下: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级别较高。郡设有郡守等官员,负责全郡的治理,包括民政、军事、司法等诸多方面事务,郡守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对中央负责,代表中央在地方行使管理职权,从而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县”也是行政区划单位,隶属于郡。县同样有县令等相应官员主管县内各项事务,如征税、治安、教化等。

郡县制打破了以往分封制下诸侯世袭、地方势力相对独立而可能威胁中央的局面,实现了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等特点,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全国的政治、经济等能够在更为统一有效的管理之下运行,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地方行政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详细释义

“郡县制”的读音

拼音读音
[jùn xiàn zhì]
汉字注音:
ㄐㄩㄣˋ ㄒㄧㄢˋ ㄓˋ
简繁字形:
郡縣制
是否常用:

“郡县制”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郡县制 jùnxiànzhì

[the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形成于春秋时代和秦朝

网络解释

郡县制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公天下的开始。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制”的单字解释

】:1.古代的行政区划,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郡县。会稽郡。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2.姓。
】:[xiàn]中国省级以下的一种行政区划。[xuán]古同“”。
】:1.制造:制版。制革。制图。炼制。缝制。这块奖牌是用铜制成的。2.拟订;规定:制定。因地制宜。3.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压制。限制。管制。节制。制伏。4.制度:全民所有制。民主集中制。5.姓。

“郡县制”的相关词语

“郡县制”造句

郡县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最终完成了向成熟国家的转变。

秦延续传统一步到位实施郡县制,汉片面以秦亡为教训,历经数代三个阶段的艰苦探索,最终也确立了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把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了.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

郡县制是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创始,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完成的。

推行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大修驰道,统一车轨……

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管仲的“四民分业”思想、盐铁专营政策以及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制上的大胆试验,皆具开创之功,它们分别提供了两个颇为极致的治理模型,如同左右极般地站在后世历次变革的两端。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