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是怎样炼成的高一叙事作文
圣贤是如何铸就的——高一叙事作文
圣贤,何为圣贤?怎样方能成为圣贤?此乃深奥之题,而被我们公认为圣贤之人,不过寥寥数人,如孔子、孟子、朱子等,足见圣贤之路的崎岖艰难。
然而,有一人,坚定不移,一心求索那看似缥缈的圣贤之道。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1472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创立阳明心学,得以配享孔庙;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用兵如神,屡次平定叛乱;他是卓越的文学家,诗文造诣颇高,《古文观止》中选录其三篇作品。没办法,有才华,就是如此任性。
不过,以上种种光辉头衔,都与当时因触怒刘瑾而遭杖责又被贬的王守仁毫无关系。此刻的他,坐在颠簸的马车上,一边承受着臀部的火辣疼痛,一边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
1472年,浙江余姚,王守仁呱呱坠地。他出身优越,不久后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全家迁入京城。故而,王守仁自幼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儿子的要求自然也颇高。因此,王守仁自幼便被严格要求读书习字,一项都不能落下。但王守仁却偏爱另辟蹊径,成天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一日,他兴高采烈地跑到父亲面前,说道:“爹,我有一个梦想!”他父亲听闻,甚是高兴,便问道:“何种理想?”“做圣贤!”“啪”,王华二话不说,便是一记耳光——完了,全被这小子给毁了!
虽说有理想是好事,可王守仁所选择的这个理想着实难以实现,毕竟除了一些疯子、精神病患者自称实现了该理想外,被公认的也就那么两三个人。王守仁自己也茫然无措,于是整日空想,无所事事,放着富裕有权势的家不回,天天在外面与和尚道士厮混,期望从中获取灵感。但天不遂人愿,除了念经打坐,他一无所获。有一天,他又开始折腾了。这次,他没有在外疯跑,而是静静地坐在自家庭院中,对着竹子目不转睛,神情专注。他父亲感到纳闷:难道这小子变乖了?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了?于是好奇地问:“你在作甚?”王守仁神经质地回答:“嘘!别吵,我在格竹呢!”这下可把王华气坏了,他冲着王守仁喊道:“好!好!我不管了!”说完,便拂袖而去。
王守仁就这般对着竹子瞪眼了三天,最终,不出所料地——病倒了。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之事。或许许多人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可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未知时的执着探寻。
大病一场之后,王守仁仿若脱胎换骨,不再游手好闲,重新捧起四书五经研读。随后,他考中进士,前往京城担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官居六品。他每日坐着喝茶,与同僚谈笑风生,表面上风光无限,可他的内心却备受煎熬:这并非他所期望的生活。但他还是得过且过,或许就这样下去,王守仁能够熬到退休,获得一个二品官的头衔,然后回家安享晚年。然而,命运不允许他继续平庸,于是,转机,或者说劫数,降临了。
接下来的事情便如前文所述,上书——被打——贬官,这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流程。但上天似乎有意为难我们的王大人,为何呢?只因他被贬谪的地方颇为特殊,乃是贵州的龙场。那里山峦连绵,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都算不上富裕之地,在当时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但王守仁并未退缩,反而一路高歌猛进,抵达了龙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王守仁似乎陷入了此生最为无助的境地:一无所有、穷困潦倒半生的自己;曾经荣华富贵、拥有光明前程的自己;矢志不渝、追求圣贤之路的自己,在这一切之后,他究竟得到了什么?不过是虚度光阴,徒有空想的自己!他内心的愤懑,终于在这宿命般的龙场,在那个注定的夜晚,达到了巅峰。
黑夜笼罩着寂静的山谷,对于王守仁而言,夜晚如同浓稠的黑雾,将他层层包裹,使他陷入了狂躁之中。矢志不渝地追寻圣贤,错了吗?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没有错,我坚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践踏我的尊严,将我逼至这山穷水尽的地步?既然你决意剥夺我的一切,当初又为何给予我所有?
冥冥之中,他仿佛听到了回应:夺走你的一切,只因我要赋予你更多。给予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洞悉世间万象。使你穷困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明悟人生冷暖。
忽然,一阵大笑响彻夜空,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声震天地,久久不息。在圣贤之路上不断追寻,历经坎坷,终于抵达了终点,此一刻便是永恒。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应运而生。王守仁的名字也将超越众多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齐名,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