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翰林院

速览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设置的带有浓厚学术和文化色彩的机构,其主要情况如下:

发展历程

  • 唐朝时开始设立,初时主要职责是为朝廷起草诏书、应和文章等,是文人荟萃、从事文化工作的重要场所,当时叫翰林待诏、翰林学士等,还不是正式固定称“翰林院”的完备机构。
  • 宋代沿置,其职能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地位也逐渐重要,翰林学士常能参与朝廷重要决策、撰写重要文书等。
  • 元代也设有翰林兼国史院等相关类似机构,继续承担文化、修史等方面职能。
  • 明代正式将其确立为翰林院,规模和制度更加完备,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和文化学术中心。
  • 清代沿袭明制,且在很多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直至清末新政等一系列变革才逐渐走向衰落直至废除。

主要职能

  • 文化学术方面
    • 编撰各类典籍,比如史书(如正史的编纂等)、大型类书(像《永乐大典》等)、文学总集等,汇聚了当时顶尖的学者文人参与其中,对文化的传承、整理和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 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翰林官们要应制撰写大量的诗词、文章,如在宫廷举行重大活动时创作应景的颂诗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由此产生。
  • 政治方面
    • 为朝廷起草重要文书,如皇帝的诏书、敕令、册文等,这些文书往往关乎国家大政方针、官员任免、重大典礼等,要求措辞严谨、规范且符合朝廷的意图和礼制,所以对翰林官的文字功底和政治素养要求很高。
    • 在某些时期,翰林官还可参与朝廷的议政、咨询等活动,凭借其学识为皇帝和朝廷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虽然并非主要的决策力量,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 培养和储备高级政治人才,许多重要官员在进入核心权力层之前往往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在这里他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学识、熟悉朝廷典章制度等,为日后担当大任打下基础。

人员构成与相关称谓

  • 翰林院内有多种官职,如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翰林学士通常是其中地位较高、职责较重的,常负责较为核心的文书起草、参与重要文化项目等工作;修撰一般是在科举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一名(状元)的人所授官职;编修、检讨等也多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优秀文人担任,各自承担不同的编撰、校勘等具体事务。

总之,翰林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续了很长时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政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细释义

“翰林院”的读音

拼音读音
[hàn lín yuàn]
汉字注音:
ㄏㄢˋ ㄌㄧㄣˊ ㄩㄢˋ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翰林院”的意思

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翰林院”的单字解释

】:长而硬的羽毛,古代用来写字。后来借指毛笔、文字、书信等:翰墨。华翰(对他人来信的美称)。
】: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1.(院儿)院子:场院。四合院儿。院里种了许多花。2.某些机关和公共场所的名称:法院。国务院。科学院。博物院。电影院。3.指学院:高等院校。4.指医院:住院。出院。5.(Yuàn)姓。

“翰林院”的相关成语

“翰林院”的相关词语

“翰林院”造句

正德三年进士,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

今贮翰林院库者,即文渊阁正本,仅残阙二千四百二十二卷。

就算现在翰林院的翰林们向您这样胸怀安邦定国之策,手握安天伟地之才!英俊潇洒,风流调侃,一枝梨花压海棠的人才。

先后任翰林院修纂、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职。

嘉靖五年(1526)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因议礼忤权臣,出补分宜,丁母忧归里,与杨慎交往甚密。

你终于来翰林院了,我整整一个月都在作死……你看我周围的作死能量聚集的怎么样了,能不能追双双同学了?

他叫赵勉,四年前他金榜题名,入选了翰林院,想问问大娘在翰林院供职的人都住在何处?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

此人正是诗酒风流,名动京华的翰林院学士,诗仙李白。

顺治二年,规定会试要以内阁部院、翰林院、詹事府等官员4人为读卷官,兵部以满、汉族的官员为提调,另有御史作为监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