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捣衣

速览

“捣衣”常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用木棒等捶打衣物以去污等的动作

古代,人们没有如今方便的洗衣机等洗涤设备。在洗涤厚的或质地较硬的衣物时,往往会先将衣物浸湿,然后放在平整的石头(称为砧石)或特制的案板之类的物件上,用木棒(称为杵)反复捶打,通过这种捶打方式来使污垢脱离衣物,让衣物变得干净,这个用杵捶打衣物的过程就叫做捣衣。例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的就是在长安的月光下,千家万户传出妇女们捶打清洗衣物的声响这样的场景。

二、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捣衣有时也象征着为远行之人准备寒衣等相关的情感表达

因为古代游子远行,家人(多为妻子)要为其准备行装、寒衣等,捣衣就是其中准备衣物的一个环节。所以当诗词中出现捣衣意象时,常和离情别绪、对远行之人的思念牵挂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比如一些诗词借捣衣来表达闺中女子对戍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捣衣声里蕴含着她们的担忧、盼望等复杂的情感。

详细释义

“捣衣”的读音

拼音读音
[dǎo yī]
汉字注音:
ㄉㄠˇ ㄧ
简繁字形:
搗衣
是否常用:

“捣衣”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捣衣 dǎoyī

[beat clothes when washing]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辞典解释

捣衣  dǎo yī  ㄉㄠˇ ㄧ  

用杵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裁成衣物。也作「捣练」、「捣衣」。

以杵捶击衣物使干净。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老残游记.第三回》:「走著看著,见河岸南面有几个大长方池子,许多妇女坐在池边石 上捣衣。」也作「捣衣」。

乐曲名。为琴曲。相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古代秋凉时,家家妇女为亲人赶冬衣而捣衣,故乐曲以表现妇女对远方亲人思念的情感为主。或称为〈捣衣曲〉、〈秋杵弄〉、〈秋水弄〉、〈秋院捣衣〉。

网络解释

捣衣 (中国古代民俗)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捣衣”的单字解释

】:1.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捣蒜。捣米。用胳膊肘捣了他一下。直捣敌营。2.捶打:捣衣服。3.搅扰:捣乱。捣麻烦。
】:[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捣衣”的相关词语

“捣衣”造句

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 

捣衣是古代妇女洗涤时用棒锤打衣物的意思。其题材在古代运用于诗词中,唐代清商大曲见其曲名。

它的烟管;两边,掩藏着洗衣妇的捣衣杵、矮凳和系在绳索。

艾仁却不知道这棒槌在古代却不是叫棒槌,学名叫作捣衣杵,那女子不明就里,越发害羞。

阿婆阿婶们在河边洗衣,捣衣之声沿河而下,绵绵不绝于耳。

他的文章雕饰而不浮艳,《捣衣诗》一首流传最广,被评价为有唐人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