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對仗

速览

“对仗”亦作“对杖”,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含义:

1. 诗文中对偶的语句形式

在诗词、骈文等韵文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字义的虚实相对等规则,使上下句在结构、词性、意义等方面相互对应,形成一种整齐、对称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句组合方式。例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仗工整的诗句。

2. 指交战

双方摆开作战的阵势,准备相互搏斗、对抗,此时可理解为敌对双方的对阵交锋。比如“两军对仗,剑拔弩张”,描绘了双方军队对峙、即将展开战斗的紧张局面。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古典诗词写作领域,“对仗”更多是取其第一种含义,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能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美感。

详细释义

“對仗”的读音

拼音读音
[duì zhàng]
汉字注音:
ㄉㄨㄟˋ ㄓㄤˋ
简繁字形:
对仗
是否常用:

“對仗”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对仗 duìzhàng

(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2) [wage war] 〈方〉∶交战

辞典解释

对仗  duì zhàng   ㄉㄨㄟˋ ㄓㄤˋ  

对著仪仗。唐时正殿设有仪仗,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弹劾百官,都是对著仪仗上奏。
《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五年》:「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

诗文中句子的对偶。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句自为对偶者。」

英语 antithesis (two lines of poetry matching in sense and sound)​, to fight, to wage war

法语 antithèse, combattre, faire la guerre

网络解释

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對仗”的单字解释

】:同“”。
】:1.兵器的总称:仪仗。明火执仗。2.拿着(兵器):仗剑。3.凭借;倚仗:狗仗人势。他仗着自己老子的势力欺负人。4.指战争或战斗:胜仗。败仗。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

“對仗”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