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duì zhàng]
- 汉字注音:
- ㄉㄨㄟˋ ㄓㄤˋ
- 简繁字形:
- 對仗
- 是否常用:
- 是
“对仗”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对仗 duìzhàng
(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2) [wage war] 〈方〉∶交战
辞典解释
对仗 duì zhàng ㄉㄨㄟˋ ㄓㄤˋ对著仪仗。唐时正殿设有仪仗,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弹劾百官,都是对著仪仗上奏。
《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五年》:「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
诗文中句子的对偶。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句自为对偶者。」
网络解释
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仗”的单字解释
“对仗”的相关成语
“对仗”的相关词语
“对仗”造句
追本溯源,对仗不是文人创造,而是从民歌中得来的。
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音节对仗工整。
对仗、形容词动用、动词或者动词和形容词的连用、非对仗动词、动词句式变化等都很灵活.这同时也体现了谢朓山水诗中动词的静态运用问题.
传统的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完全对仗.
对仗和精工正是从最高品质不?袗?终生使用.
他的句子精心雕琢,用词讲究对仗,好用废字,华丽的字.
这句话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方法.
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象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
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
不仅对仗工整,还用了战国时齐国田单以火牛阵破燕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