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菩萨

速览

“菩萨”在汉语中有以下几种常见释义:

宗教层面(佛教用语)

  1. 觉有情:这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音译简称,意译为“觉有情”。“觉”指的是能够觉悟佛道真理;“有情”则是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就是那些已经觉悟了佛法的真理,并发愿要帮助其他有情众生也能觉悟解脱的修行者。他们处于佛教修行的较高境界,地位仅次于佛。比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在佛教的诸多经论、寺庙造像及民间信仰中都极为重要且广受尊崇,每一位菩萨都有其特定的功德、愿力和象征意义,像观音菩萨以慈悲救苦闻名,能应众生之苦厄而显化救助。

泛指佛和某些神

  1. 在民间信仰和一些通俗语境中,“菩萨”也常被用来泛指佛和某些被认为具有超凡能力、能够护佑众生的神祇形象。人们会向菩萨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等,到寺庙里拜菩萨以求心愿达成,此时菩萨的概念更偏向于一种被赋予了神圣护佑力量的崇拜对象。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1. 引申为用来比喻心肠慈善、乐善好施、救苦救难、品德高尚如同菩萨一样的人。例如“她真是个活菩萨,经常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就是用菩萨的慈悲善良这一特质来夸赞某人的美好品德和助人行为。

详细释义

“菩萨”的读音

拼音读音
[pú sà]
汉字注音:
ㄆㄨˊ ㄙㄚˋ
简繁字形:
菩薩
是否常用:

“菩萨”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菩萨 púsà

(1) [Bodhisattva]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Buddha]∶泛指佛

(3) [Buddhist idol]∶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4) [a kindhearted person]∶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辞典解释

菩萨  pú sà  ㄆㄨˊ ㄙㄚˋ  

佛教用语。梵语 bodhisattva的音译,全名为「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其义有二:一、专指成佛前的悉达多太子。《修行本起经.卷下》:「菩萨见此众生品类,展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于树下得第一禅。」二、指具备自利、利他的大愿,追求无上觉悟境界,并且已证得性空之理的众生。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罗汉之上。《佛说十地经.卷二》:「菩萨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乐已,为欲救拔一切有情,转更访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初刻拍惊案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使夫妻得相见。」

尊称乐善好施的好人。
《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广东家里,他家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磕小的头,叫小的是『菩萨』。」

网络解释

菩萨 (宗教语)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菩萨”的单字解释

】:1.〔菩提〕a.佛教指豁然开朗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b.常绿乔木,树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胶。原产于印度。2.〔菩萨〕a.佛教指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b.泛指佛和某些神;c.喻慈善的人。
】:姓。

“菩萨”的相关成语

“菩萨”的相关词语

“菩萨”造句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做官不勤政不如菩萨,从政不清廉即是盗贼。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不见人过,但见己过。

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吴承恩 

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着,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