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遺蹟

速览

“遗迹”亦作“遗跡”,以下是它常见的几种意思:

名词义

  1. 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 例如:这座古城墙是历史的遗迹,见证了往昔的繁华与变迁。
    • 常见搭配有“历史遗迹”“文化遗迹”“古代遗迹”等,强调是过去某个时期留存至今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痕迹,可以是建筑、遗址等具体实物方面的遗留痕迹。
  2. 指死去的人或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事迹等
    • 比如:先辈的遗迹,时刻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这里的“遗迹”更多侧重于先辈们所留下的精神层面的事迹、风范等非物质性的传承内容。

动词义(古汉语用法,现在较少用)

意思是“弃置而不顾;抛弃”。 例如在古文中“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不然,臣有蹈东海而死耳,宁能忍耻被辱而苟活于世乎?邹衍囚于燕,申徒狄踣于河,徐衍负石入海,是岂无素尚哉?良由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力不能胜,时不可为也。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议,使狱吏甘心而欲死之,不可得也。如仆之贱,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以有所用也。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以有所用也。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发者,恐修史之不察,使后之良史,将有遗跡于我也。”(《报任安书》)中的“遗跡”就是抛弃、弃置不顾的意思,作者司马迁说自己隐忍苟活,是担心修史的人不了解情况,让后世优秀的史官在记载历史时把自己当作是那种应该被弃置不顾(没有坚守气节而死)的人。

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使用其名词义,即表示古代或过去留存下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痕迹或事迹等内容。

详细释义

“遺蹟”的读音

拼音读音
[yí jì]
汉字注音:
ㄧˊ ㄐㄧˋ
简繁字形:
遗迹
是否常用:

“遺蹟”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遗迹 yíjì

[historical remains;vestige;trace] 前人留下的痕迹

瞻顾遗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辞典解释

遗迹  yí jī   ㄧˊ ㄐㄧ  

前人所遗留的陈迹。
《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
《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近义词

古迹

心相知而迹相忘。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比喻弃而不顾。
《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网络解释

遗迹 (遗留下来的痕迹)

遗迹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í jì,指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语见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瞻顾遗迹。”

“遺蹟”的单字解释

】:1.遺失;丟失。2.遺漏。3.指失物。4.指散逸的典籍。5.缺漏;失誤。6.遺棄;捨棄。7.遺忘。8.遺留。9.剩餘,未盡。10.指前代遺留的風氣、風格等。11.離開,脫離。參見“遺世”。12.墮,落下;下垂。13.專指死人留下的。14.指帝王臨終遺命。15.謂排泄大小便或精液。16.指便溺。17.廢止。
】:同“”。

“遺蹟”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