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毡裘

速览

“毡裘”主要有以下几种意思:

本义

指用兽毛等压制成的衣、帽等,如毡帽、毡靴等,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常用服饰。因多以皮毛制成,厚实保暖,适合在寒冷的北方草原环境穿着。

借代用法

  1. 指代北方少数民族或其君长: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穿着毡裘服饰,所以常用“毡裘”来代指这些民族或其首领。例如在一些诗词、文献中,提到与北方边疆相关的情境时,“毡裘”就用以象征那些来自北方游牧地区的人群。
  2. 形容北方边地的荒凉艰苦及与之相关的征战生活等情境: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多居之地环境相对恶劣、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有较大差异,“毡裘”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带有描绘边地特征、暗示边地生活氛围的意味,如表现戍边的艰辛、战争与边疆局势等。

以下是一些例句帮助理解:

  •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这里以“毡裘”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描述其穿着让中原人感到异样)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虽未直接用“毡裘”,但类似的都是在讲与北方边疆战事相关,若换用“毡裘”来表述北方匈奴等民族也可说得通,从侧面反映出其指代北方边地人群的作用)

详细释义

“毡裘”的读音

拼音读音
[zhān qiú]
汉字注音:
ㄓㄢ ㄑㄧㄡˊ
简繁字形:
氈裘
是否常用:

“毡裘”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毡裘 zhānqiú

(1) [fur coat]∶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毛制的衣服

(2) [nor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指代北方民族

毡裘之长。——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辞典解释

毡裘  zhān qiú  ㄓㄢ ㄑㄧㄡˊ  

古代西北胡人以毛皮所制成的衣服。
《战国策.赵策二》:「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代指胡人或其酋长。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独腼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宋.苏轼〈襄阳乐〉:「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网络解释

毡裘

1.亦作"毡裘"。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3.借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 4.泛指异族。

“毡裘”的单字解释

】:用羊毛等压制成的块状、片状物:毡鞋。毡垫。油毛毡。
】:1.毛皮的衣服:狐裘。轻裘。集腋成裘。2.姓。

“毡裘”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