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三字经读后感300字
一年级《三字经》读后感 300 字
【篇一】
《三字经》乃是一本极具哲学韵味的典籍,其中凝聚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体以及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五行相克等丰富知识。
阅读过程中,我遭遇了难题,自然是理解方面的困扰。其开篇,我觉得是论述人格的,因开篇便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句表明每个孩子刚出生时,内心皆为善良,习性相近,只是由于后天受大人影响,习惯才会相差甚远。短短十二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让梨”这一段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只因小孔融年仅四岁便知晓谦让,懂得照顾比自己小的人,将大梨让予他们,也懂得体谅比自己年长的人,同样把大梨让给他们,而自己却吃最小的梨。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一小段阐明了最为重要的并非知识,而是孝道,在做到尽孝之后,再去增长见识,认真学习数字与文字。
尽管只是一小段,但其所蕴含的道理却颇为丰富。日后我还需仔细品读《三字经》。
【篇二】
妈妈为我购置了一本《三字经》,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的智慧,能让后人读后领悟如何做人的真谛。
《三字经》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意为: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良善的,只是由于后天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各异,性情才出现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非常明晰,一块玉石若不经雕琢,就只能是一块玉石而无法成为一件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知何为对何为错,何为合适何为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在年少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礼貌懂规矩!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学习,向我们阐释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篇三】
今日,我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书中有诸多吸引我的故事。比如:岳母刺字重报国,岳飞的母亲自幼就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告知岳飞凡事都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师文拜师,师文想拜师襄为师,可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徒。于是,师文就言:“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绝不半途而废。”师襄最终被他的诚意所打动,收下了这个徒弟。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爱看的便是铁杵磨针这个故事了。书中言诗圣李白,小时候颇为贪玩,不太喜欢读书,甚是喜爱玩乐。有一日,他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石头旁磨着什么东西,便走上前去询问:“老婆婆,您磨铁棒作甚啊?”老婆婆回答:“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道:“它这般粗,怎会成为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我下定决心,每日磨,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获得启示,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