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照邻
[唐]卢照邻:初唐四杰的文学巨匠与悲情人生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生于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在初唐诗歌革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卢照邻自幼天资出众,聪慧好学,十岁时便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王义方学习,听他们讲授《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在名师的指导下,他愈发努力,进步飞快,十余岁即博学善文。
卢照邻二十岁时奔赴长安干谒求仕,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来济并深受其赏识。在来济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卢照邻名声大噪,不仅折服了当朝宰相,更是得到了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的青眼。邓王李元裕以接待宾客的礼节待他,并延请卢照邻去王府中任职典签,总揽书记。李元裕府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由于他聪慧机智,邓王很爱重他,曾对属下众官员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
卢照邻在邓王府任职期间,曾随李元裕出塞外、守边疆,转徙于寿州、襄州、兖州等地,相伴大约长达十年之久。他亲临塞外,耳目所及、心有所感,沿用乐府旧题,写下一些颇具刚健之气的边塞之作,其中《战城南》最具代表性。这首诗展现了将军英勇无畏的流血牺牲精神,感情激昂慷慨,表明诗人早岁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李元裕去世后,约二十九岁的卢照邻调任四川成都附近益州朝廷任县尉。任期满后,卢照邻漫游蜀中,寻山游水,遍览古迹,留下了大量行旅诗及咏史诗。他在蜀中找到了他一生挚爱郭氏,二人很快坠入爱河。然而,命运多舛,卢照邻离开蜀地回长安参加朝廷的人才选拔时,郭氏在家为他生下孩子,可惜孩子出生不久就死了,她悲伤过度,思念成疾。而卢照邻也重病缠身,为了不拖累郭氏,就和她断了联系。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他冷眼观察着长安名士贵族间来往频繁、纸醉金迷的暧昧氛围,想起一代代更迭的历史,一首七言古诗《长安古意》在卢照邻的心中不断酝酿。这首诗展现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然而,诗中之意触怒了武则天的侄儿梁王武三思,他愤而将卢照邻投入狱中。家人散尽家财,营救无果,几经辗转,最终因友人救护才得以幸免。狱中的折磨摧毁了卢照邻的身体,出狱后不久,他便患上了风疾,这大概是风痹或麻痹症之类的病,浑身疼痛,麻木无知觉,发展到最后就是瘫痪。
卢照邻曾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上,服药中毒,遂得痼疾。他染风疾后,遇见了药王孙思邈,对其非常崇拜,拜其为师,并索性与孙思邈住在一起。卢照邻曾向孙思邈询问愈疾之道,孙思邈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用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疾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劝他放宽心。然而,卢照邻的病情并未好转,他饱受恶疾摧折,自力服药,又逢父丧恶讯,悲痛号呕,丹药尽出,病情进一步恶化。
永隆二年(681年),卢照邻转洛阳东龙门山学道服饵,与朝士名流书信往来,乞服用、药饵之资。垂拱元年(685年),为了省钱,卢照邻只能拖着半条命移居阳翟具茨山下幽居。他患风痹病十余年,手足挛废,久医无功,终于不堪其苦,写下《五悲文》,与家属诀别,然后自沉于颖水,终年不详。
卢照邻工诗歌、骈文,其诗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他和王勃、杨炯、骆宾王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于当时可称一变。其所创作的《长安古意》,是描写都市生活的佳作,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横暴奢靡,抒发了志士之不平。他还著有《五悲文》《卢升之集》(一称《幽忧子集》)等。卢照邻的诗歌和骈文在初唐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广阔画卷,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