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前出塞九首(其六)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拉弓的时候要拉满弓,射箭的时候要射长线箭。要想射中人就要先射敌人的马,要想捉敌人就要先捉敌人的首领。杀敌也要有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疆界。如果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和骚扰就好了,何必在乎消灭多少敌人呢?

赏析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此为第六首,写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

赏析2

《前出塞九首(其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边塞诗中的第六首,通过这首诗,杜甫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诗歌结构与内容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和后四句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前四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几句采用了军事策略的语言,强调了在战争中要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挽强弓、用长箭,意味着要用最好的武器;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则进一步指出,战争的关键在于打击敌方的核心力量,尤其是领导层。这几句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策略性,也暗示了杜甫对战争逻辑的理解。

  • 后四句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几句则转向了对战争目的的反思。杜甫认为,战争的目的不应该是无限制的杀戮,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边界和秩序。如果能够制止侵略,就不必过多地依赖杀戮。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伦理的思考,认为战争应该有节制,而不是无休止的暴力。

2. 思想内涵

杜甫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战争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理解战争的必要性和策略性,知道如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他又对战争的过度杀戮表示担忧,主张战争应有明确的目标和限度。这种矛盾的态度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个文人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 战争的合理性:杜甫并不完全反对战争,他认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适当的军事行动是必要的。但他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而不是为了屠杀。

  • 对和平的渴望:杜甫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因此,他对战争的反思也包含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他希望战争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结束,避免无谓的杀戮。

3.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有力:全诗语言简练,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每一句都直截了当,表达清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对比手法:前四句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与策略,后四句则转向了对战争伦理的反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杜甫的思想变化。

  • 哲理性强: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写,更是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杜甫通过对战争手段和目的的探讨,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4. 历史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前出塞九首》便是其中之一。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战争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怀。

总结

《前出塞九首(其六)》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了杜甫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他既理解战争的必要性,又对战争的过度杀戮表示担忧,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的描写,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