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灼艾帖

灼艾帖

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赏析

欧阳修《灼艾帖》,纸本,册页,纵25cm,横18cm,行楷书,6行69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 关于欧书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无”。 此帖曾经项元汴、安岐、江德量鉴藏。清安岐《墨缘汇观上编》著录。

赏析2

《灼艾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写给长子欧阳发的一封信,创作于嘉祐元年(1058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以下是对《灼艾帖》的详细赏析:

一、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

  1. 尺寸与布局

    • 纸本,纵28厘米(一说25厘米),横18厘米,每行字数不一,共69个字。
    • 布局疏朗,点画清瘦,字里行间散发出清新秀丽的气息。
  2. 书法风格

    • 端庄俊秀,既露锋芒又顿挫有力。
    • 用笔精健,施毫娴熟自如,如第一行的“修”“启”“见”、第二行的“曾”“灼”“体”、第三行的“医”“者”“常”诸字,既有颜真卿《多宝塔》的用笔趣味,又有欧阳修自己的行笔特征。
    • 稳重而不失爽劲,端庄而不失活泼,体现了欧阳修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3. 技法特点

    • 提按顿挫于落笔、收笔处注重掌控主笔与整个字的态势,往往以略轻之法为之,相较于颜真卿凝重含蓄的笔意多了份清劲和飘逸。
    • 点画之间,以及字与字之间,承接揖让、顾盼呼应,充溢着灵动与生机。

二、信文内容的解读

  1. 问候与关切

    • 开篇“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表达了欧阳修对长子欧阳发多日未见的思念之情。
    • “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询问欧阳发是否曾接受艾灸治疗,并关心其身体状况。
  2. 约见与探讨

    • “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表示欧阳修希望在有空闲时能与欧阳发相见。
    • “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认为这位中医医术高超,值得与其探讨医学知识。
  3. 琐事与期盼

    • “亦有闲事,思相见”,表明欧阳修除了关心儿子的健康外,还有其他琐事想与欧阳发面谈。
    • “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结尾处表达了欧阳修对欧阳发的敬意和期盼相见的愿望。

三、书法与文学交融之美

  1. 书法艺术的精湛

    • 《灼艾帖》不仅展现了欧阳修深厚的书法功底,还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独到追求和创新精神。
    • 苏轼曾评价欧阳修书法“神采秀发,膏润无穷”,这一评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欧阳修书法的独特魅力。
  2. 文学内容的丰富

    • 信中不仅包含了欧阳修对儿子的关切之情,还表达了他对中医医术的探讨和对医学知识的重视。
    • 这种对医道的关注与探讨,不仅体现了欧阳修作为文人的博学多才,更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关注。

四、历史与文化价值

  1. 历史价值

    • 《灼艾帖》作为欧阳修的书法作品和家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欧阳修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还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2. 文化价值

    • 《灼艾帖》体现了宋代“尚意”精神在艺术审美上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社会特征,正是宋代文学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 同时,《灼艾帖》也展现了文学与医学的交融之美,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关注。

综上所述,《灼艾帖》不仅是一幅精湛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书。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