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弊》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政论文,旨在探讨和批判当时社会存在的农业衰败、兵制废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展现了欧阳修深刻的洞察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下是对该文的赏析:
文章开篇即提出“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明确农业作为国之根本的重要性,并对比古今官员对待农业的态度,批评当时官员只关注文书断案,轻视农业,认为这是未能把握治国根本的表现。这种开篇直接点题的手法,使文章的主旨鲜明,引人深思。
欧阳修通过古今对比,详细阐述了农业管理上的两大弊端:一是务农不勤,用度无节;二是兵制废弛,兵士骄惰。
农业管理:古代上下相济,农民勤劳,官府用度有节,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今,农民不再被督促尽力耕作,官府用度无度,导致粮食短缺,百姓生活困苦,一遇灾荒便饿殍遍野。这种对比强烈地揭示了农业管理不善带来的严重后果。
兵制问题:古代兵民合一,农隙教战,兵强马壮。而今,兵士长期脱离实战,生活安逸,骄惰成性,即使勉强征召,也难以胜任战斗任务。更糟糕的是,为了应对可能的盗匪,官府往往招募年轻力壮者为兵,留下老弱病残于农田,导致农业生产进一步衰退。
欧阳修不仅指出问题,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他批评官府招募士兵的动机不纯,不是为了增强战斗力,而是为了减少盗匪,结果却培养出了一批骄惰无用的士兵,同时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此外,他还指出,农民因生活所迫,宁愿投身僧侣或军队,享受相对安逸的生活,也不愿再从事艰苦的农业生产,这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萎缩。
文章结尾,欧阳修总结道:“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他警告说,这种种弊端,实际上是官府政策不当,诱导百姓放弃农业生产,转向其他职业,从而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一结论,既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也是对后世治国者的警示。
《原弊》一文,以农业为切入点,通过古今对比、深入分析,揭示了宋代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批判了官府政策的失误,表达了欧阳修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文章逻辑清晰,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政论文。它不仅反映了欧阳修作为文学家的才华,更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