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菱溪石记

菱溪石记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徒,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江水干涸而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常常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在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濆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从地理上寻找,现在没有称为“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就是菱溪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刘金,伪吴的时候的贵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淝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剽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成志得,满足于富贵的安乐与嗜欲无节而使他这样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相称,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 我感叹于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尤其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城路近,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那些奇异的事物,让它们弃置在僻远的地方则可惜,把它们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取了去。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不知是谁,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通过它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何必取走占为己有呢!

赏析

《菱溪石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菱溪石的记述,寄托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人事兴衰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奇物的珍惜与保护意识。以下是对该文的赏析:

一、开篇描绘,引人入胜

文章开篇即直接描述菱溪石的现状:“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徒,故得独存。”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既点出了菱溪石的数量和分布,又通过“偃然僵卧”的拟人化描写,赋予大石以静谧而坚韧的形象,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这块奇石。同时,也暗示了奇石因难以移动而幸免于被取走的命运,为后文的主题铺垫。

二、考据地名,追溯历史

接着,欧阳修对菱溪的名称进行了考据,指出“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但按图索骥却找不到荇溪,经询问得知是因避讳而改名为菱溪。这一部分的考据不仅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使得菱溪石不仅仅是一块自然之物,更成为了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三、怀古思今,感慨兴衰

文章进一步通过菱溪石联想到其原主人——刘金,一位吴时的贵将,与杨荇密并称为三十六英雄之一。欧阳修通过刘金的故事,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在乱世中功成名就后,追求富贵安逸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感慨于刘金家族后世的衰落,以及菱溪石从贵族赏玩之物到被遗忘在溪边的命运变迁。这种对人物和事物兴衰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循环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四、保护奇石,寄托情怀

最后,欧阳修将目光投向现实,表达了对菱溪石的珍视和保护之情。他命人将大石移至幽谷,并找回小石立于亭之南北,供滁人岁时嬉游观赏。这一行动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作者也借菱溪石的故事,告诫富贵之人应以此为戒,不要因贪恋奇物而使之远离自然和公众;而对于好奇之士,则建议他们满足于一次欣赏,不必非得占有。

总结

《菱溪石记》以菱溪石为线索,串联起历史、人物、自然与人文的多重维度,展现了欧阳修深邃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文章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更有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是一篇兼具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