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非非堂记

非非堂记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于谄,非非近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记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译文

用秤来平量物体,晃动时就会产生轻重的差异,如果在稳定的时候,一点儿也没有差错。用水来映照物体,晃动时就不能看到(影象),如果在平静的时候,一丝一毫都可以辨认。在人来说,耳朵是主管听的,眼睛是主管看的,动荡就会乱了听与看的(尺度),如果在安静的时候,(人对于)听到的看到的必定是真实的。处世立身的人(如果)不被身外事物的眩目耀眼而迷乱,那他的内心就必定安静,内心安静智慧见识就清晰明白,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无论用在哪里没有不成功的。肯定正确的常常近于谄媚,否定错误的常常近于诽谤,不幸受到指责,宁可被指为诽谤也不要被指为谄媚。言行正确,是君子的常态,肯定他又有什么增益?从总体上看,肯定正确不如否定错误更为可取。 我居住洛阳的第二年,重修使院大堂之事已经完毕,我写了一篇文字刻石于壁下。在大堂的西边建造了偏房,门向北开着,院子里种植了几丛竹子,在房屋的南面开辟了窗户,接收日月的光辉。在屋子里摆设上一条几案,一张卧椅,书架上摆了几百卷书,我早晚就居住在里面。因为这里清静,我可以闭目养神,让思绪清澈明晰,看今日之事,想古人所为,思想就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方。所以,我把我的这个厅堂就用“非非”做为名字了。

赏析

《非非堂记》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阐述“静”的重要性,展现了作者对于修身养性、明辨是非的深刻见解,同时也透露出其个人生活的情趣与哲学追求。以下是对该文的赏析:

  1. 开篇设喻,形象生动:文章开头以权衡(秤)称物、水面映照物体为例,说明在静止状态下,无论是权衡还是水面,都能精确无误地反映物体的重量或形象,而一旦运动,就会产生误差或无法清晰映照。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引出了“静”对于准确判断的重要性,为下文论述人的心智应保持宁静以明辨是非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人性探讨,静以修身:接着,欧阳修将讨论从物转向人,指出人的耳朵负责听,眼睛负责看,但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人的视听会受到干扰,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的感知和思维才能清晰、准确。这里,欧阳修强调了内心平静对于智慧与判断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倡导了一种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心灵宁静的生活哲学。

  3. 是非之辨,宁讪无谄:在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是”与“非”时,欧阳修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盲目肯定(是是)近于谄媚,轻易否定(非非)近于讥讽。他主张,在判断事物时,宁可因坚持原则而遭人讥讽,也不应为了迎合而失去立场。这种态度体现了欧阳修正直不阿、坚持真理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是非时应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4. 君子之常与非非之正:欧阳修进一步指出,肯定正确的事物是君子的常态,但这并不足以彰显其特别之处;而能勇于指出错误,即“非非”,才是真正的正直。这一观点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指出错误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勇气。

  5. 个人居所,心境写照:文章末尾,欧阳修描述了自己在洛阳的居所及其布置,特别是“非非堂”的命名由来。通过营造一个静谧的环境,他得以在其中静心思考,博览群书,古今之事皆在心中思量。这不仅是对其生活环境的描述,更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欧阳修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纷扰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非非堂记》不仅是一篇关于个人居所的记述,更是一篇深刻反映欧阳修哲学思想、人生态度的散文。通过对“静”的颂扬,对“是非”的辨析,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追求,文章展现了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的智慧与风骨,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