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画舫斋记

画舫斋记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阑槛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险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馀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窍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龟之出没,波涛之汹,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其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注释

燕私:闲居休息。

译文

我到滑县三个月后,就在官署东边的偏室,修建了我休憩的居所,并把它命名为“画舫斋”。画舫斋的宽度有一间屋子那么大,它的深度有七间屋子那么长,用门将房子连通起来,凡进入我的画舫斋,就好像到了船上。屋子深暗的地方,就在顶部凿洞开窗,使屋子明亮起来;空疏通达的地方,就在两边砌上栏杆,作为坐立的依靠。凡是在斋中休息,就像在船上休息一样。屋外山石高峻,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种植在屋檐的两边,人在斋中又像是泛舟江中,左右两边的山林交相辉映,都令人喜爱。于是就用“舟”来命名我的居室。 《周易》的卦象,涉及到经历艰难险阻的,就一定称作“涉川”。这是因为“舟”这种物件,是用来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来安居的。现在我在官署修建的居所,是用作闲居休憩的,却反而用“舟”来命名,这难道不违背常理吗?况且我又曾经因为获罪被贬谪,行走在江湖之间,从汴河渡过淮河,又沿长江漂流,到了巴峡,再辗转进入汉水和沔水,总计水路行程几万里。其间途路蹇阻多难,突然遭遇大风浪恐惧的时候,常常呼唤神灵保佑以使自己脱离危险而保瞬间性命的情形,已经有很多次了。当恐惧的时候,我环顾船上的人,不是商人就是做官的,于是暗自感叹,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谁愿意到这里来呢?全靠老天的眷顾,我得以保全性命。现在我能够除去以往的罪责,在朝廷任职,来到这滑州,饱吃官粮,安居官署。回想起从前我辗转高山大河的经历,乘船的危险,蛟龙龟鼍的出没,波涛的汹涌,总使我在睡梦中惊醒。而我却忘记了自己遭受的艰难险阻,还用“舟”来命名我的斋室,难道我真的喜欢在船上生活吗? 然而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有的逃离世俗远离江湖而逍遥(隐居),终身都不肯再返回尘世之中,他们肯定有感到快乐的地方。如果不是在危险当中求得利益,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而身不由己,而是在船上顺风而行,风平浪静,傲然倚躺,一目之内就可以走千里的路程,那么乘船而行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姑且用此命名我的斋室,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我的朋友蔡君谟擅长写大字,字体甚为奇崛雄伟,我请求他在斋室的门楣上题写大字,可是怕他对我的斋室的命名有疑问,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作详细解释,并把它挂在墙上。 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记。

赏析

古文:

赏析2

《画舫斋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述其居所“画舫斋”的建造与命名,深刻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境变化,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对该文的赏析:

一、结构与布局

文章开篇简洁明了地介绍了画舫斋的地理位置、构造特点及命名由来。欧阳修以“如入乎舟中”和“又如偃休乎舟中”的比喻,生动描绘了斋室的布局与功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其独特的设计与舒适的居住环境。接着,通过“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画舫斋外部环境之美,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宛如泛舟江上的意境。

二、哲理探讨

欧阳修在赞美画舫斋美景的同时,笔锋一转,引入了对《周易》“涉川”之象的阐释,指出舟原本是济险难之物,而非安居之所。这一转折不仅是对斋名“画舫”的直接反思,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作者回顾自己因罪被贬、长途跋涉的艰辛经历,通过对比当前安逸的生活与往昔的艰难,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深刻记忆和对生命安全的珍视。

三、情感抒发

文章情感真挚,作者在回忆往昔的苦难时,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与自我慰藉。他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那些因追求名利或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冒险航行之人的同情,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全活其生”,并在朝廷任职,享受当前的安宁生活。然而,这种庆幸并未让他忘记过去的艰险,反而促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安宁,并在画舫斋的命名中寄托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四、人生哲理的升华

欧阳修进一步引用古代隐士逃避世俗、隐居江湖的故事,探讨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对内心真正快乐的追求。他认为,如果不是为了名利或生活所迫,能够在平静的水面上悠然自得,那么舟行确实是一种乐趣。这不仅是对古代隐士生活方式的赞美,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审视和追求。

五、结语与文学价值

文章结尾,欧阳修解释了向友人蔡君谟求书题斋名的缘由,并担心友人对其斋名选择的不解,因此写下这篇记文以释疑。这一结尾既体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增强了文章的实用性。

《画舫斋记》以其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欧阳修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一篇描写居所的散文,更是一篇蕴含人生哲理、反映作者心境变化的佳作。通过斋名的选择与阐释,欧阳修巧妙地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观和深邃的文学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