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馀,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之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注释

茂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秀才称“茂才”。 异等:特别优秀。 禀之厚:禀承深厚。 悫(què):诚实、谨慎。 汩(gǔ):埋没。

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子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对这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命令有司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 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苏洵晚年喜欢《易》,曾说:“《易》的内容太深奥了,加上遗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一些儒生拿附会之说混淆它,去掉这些(附食之说)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显现出来了。“著有《易传》但没完成就死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镇乡可龙里。

赏析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是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为一代文豪苏洵所写的墓志铭,文章不仅是对苏洵生平事迹的记述,也是对其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的颂扬,展现了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苏洵的深厚情谊。以下是对该文的赏析:

开篇概述,奠定基调

文章开篇即点明苏洵的身份和籍贯,以“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一句,高度概括了苏洵在蜀地的声誉和德行,为全文奠定了敬仰和缅怀的基调。接着,通过苏洵父子三人进京、文章传世、名动京师等事迹,展现了苏氏父子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尤其是苏洵文章的“博辩宏伟”,令人“悚然想见其人”。

人物性格,深入刻画

欧阳修通过苏洵的待人接物,进一步刻画了他的性格特征:“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这种外表谦逊、内心丰富的形象,与苏洵文章中的深邃广博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他“纯明笃实”的君子风范。同时,通过苏洵年轻时的不喜学、壮年后的大器晚成,展现了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

成长历程,彰显才情

文章详细叙述了苏洵从年少不知书到闭门苦读、焚文自励,再到精研六经、百家之说,最终成为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这一过程中,苏洵的才情与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尤其是他“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的治学态度,以及“下笔顷刻千言,纵横上下,出入驰骋”的创作才华,让人叹为观止。

身后影响,缅怀敬仰

文章还提及了苏洵在京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对后学的指导和启迪作用,体现了其作为一代文宗的地位。同时,通过苏洵去世后朝廷的哀悼、赐葬等细节,展现了朝廷对他的尊重和怀念。此外,苏洵对《易》的研究和未竟之作《易传》,也反映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深厚造诣。

结语

全文以苏洵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穿插对其性格、才情、影响的描述,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既是对苏洵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苏洵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的深情颂扬。欧阳修以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这篇墓志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生动的苏洵形象,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