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南湖

南湖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注释

南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 槛(jiàn):栏杆,此处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按:刘学锴先生据末句“篷艇”二字断言此“槛”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槛”字确实有指船之意,但所指多为大型船只,又与“篷艇”不符。不过,对此字的理解并不影响全篇,读者可自辨之。 菱荇(xìng):二者结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 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雾雨:蒙蒙细雨。 潇湘:今湖南湘江与潇水的并称。 篷艇:即篷船。 楚乡:指飞卿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译文

西湖上微风迎面吹来感觉凉爽,水面上菱角荇菜随波荡漾几乎长满池塘。 在岸边草地上停泊着野船,太阳慢慢从水面落下鸟儿在水面盘旋飞翔。 听到芦叶发出声音如同听到雾雨的声音,起伏的浪花无边像是潇湘两湖的风光。 飘摇的船只载着东归的客人,整天观望美景回忆楚地的故乡。

赏析

《南湖》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温庭筠。 “野船”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而飞卿之所以客居他乡,不正是被俗事所扰么?飞卿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可见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疑雾雨”的“疑”字用得亦传神,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进一步的将雨“细”化,细到只能闻声,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学中,常有将动词用作形容词的,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则雕凿之迹显矣,实非上品。而观飞卿此“疑”字的用法,词性未变,但却有形容词之效,极妙。

赏析2

温庭筠的《南湖》是一首描绘南湖风光与抒发思乡之情的优美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南湖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 首句以“湖上微风”开篇,点出时令与环境的清幽,微风拂过湖面,带来丝丝凉意,甚至穿透了门槛,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翻翻菱荇满回塘”描绘了湖面上菱叶和荇菜随风摇曳、铺满曲折池塘的景象,展现了南湖的生机勃勃与自然之美。
  2.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 第二联中,“野船著岸偎春草”描绘了小船随意停靠在岸边,仿佛与春草相依为伴的宁静画面,增添了几分田园诗意。“水鸟带波飞夕阳”则通过水鸟在夕阳余晖中振翅飞翔,带着水面波纹的动态,使画面更加生动,同时夕阳的意象也暗示了一天的结束,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 第三联运用了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芦叶有声疑雾雨”通过芦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让人错觉为是细雨蒙蒙,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浪花无际似潇湘”则将南湖的广阔无垠与传说中的潇湘美景相比,既赞美了南湖的壮丽,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
  4.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 末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飘然篷艇东归客”描述了诗人或某位归乡者乘着轻舟向东行去,这里的“飘然”二字既表现了旅途的轻松,也隐含了内心的漂泊感。“尽日相看忆楚乡”则表达了诗人长时间凝视南湖风光,心中却充满了对楚乡(泛指诗人的故乡或心灵归宿)的深深怀念。全诗在此达到高潮,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综上所述,温庭筠的《南湖》通过对南湖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得这首诗既有自然美的展现,又有情感深度的挖掘,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