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庭筠
[唐]温庭筠详细介绍
温庭筠,约生于812年至866年(或824年至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他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家庭,是中国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
生平经历
温庭筠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但他自幼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据记载,他在考试时能够迅速成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因此获得了“温八叉”的雅号。他的早年生活充满了游历和求学,曾在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他因李翱的推荐,得以陪伴太子永游。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开成四年(839年)参加京兆府试时,虽然推荐名次居第二,但因遭谗毁而被黜落罢举。
会昌三年(843年),温庭筠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并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他再次进入科场,但连续多年未能及第。直到宣宗大中九年(855年),他再次落第。此后,他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回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的推荐,他任国子监助教。然而,好景不长,咸通七年(867年),他被贬为方城尉,不久后即去世。
文学成就
温庭筠精通音律,擅长作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他的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温庭筠与韦庄在词史上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的诗现存三百余首,其中古体诗多为乐府,取法李贺,辞藻瑰丽。他的吊古兴亡之作如《春江花月夜词》、《吴苑行》,同情征夫戍妇之作如《塞寒行》、《边笳曲》,表现田家劳苦生活之作如《罩鱼歌》、《会昌丙寅丰岁歌》等,都富有现实意义。
他的近体诗取材更加广泛,包括朋友赠答、抒写身世、咏古赋物、羁旅行役等,贯穿着怀才不遇的主线,并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中下层士人的思想情绪。其中,《过陈琳墓》、《苏武庙》借古咏怀,反映了思想与现实的矛盾;《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利州南渡》等流露出浓重的羁旅行役、去国离乡之感;《题柳》、《长安春晚》等咏物诗,则常有情感上的寄托。
温庭筠的诗风具有“艳”即“绮丽浓艳”、“辞藻华丽”和“清”即“清丽俊逸”、“清冷幽寂”两种特点,这种风格既表现在不同诗篇风格的对立上,也表现在同一首诗歌的不同部分。他的乐府诗多以浓艳的笔调描写历史事件或刻画人物形象,而近体诗中则常有清新雅丽之作,如《利州南渡》和《回中作》。
后世影响
温庭筠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乐府诗借史事讽刺时弊,是对元白新乐府的继承和发展,题材侧重风情,形象趋于哀怨,意境倾向隐晦,手法婉约曲折,呈现出类似于词体的风貌。后世研究者甚至将他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并列为唐代乐府四大家。
温庭筠的近体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声律上。他擅长音乐,有意识地对唐代诗歌最普遍采用的形式——近体诗的声律进行了改造,对诗歌声律以及词体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总的来说,温庭筠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晚唐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和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