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炎热难以消磨,热得毒烤我的胸膛。
如何能借来万里长风,吹拂我的衣裳飘扬。
昊天呈露一轮明月,茂密的林木伸展着稀疏的光亮。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户享受一点微凉。
视野空旷可洞察毫微,连羽毛极小的虫子也飘舞飞扬。
万物之情没有大小之分,各自适应自然是其常态。
想到那些握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如何能让他们洗个澡,解除炎热相互凝望。
整夜敲击刁斗不停息,喧闹的声音传遍四面八方。
虽身着青色战袍战铠,但还不如早早回故乡。
悲笳在北城响起,发出鹳鹤哀鸣的鸣叫和飞翔的声音。
更何况心中烦躁不安,时刻思念着时世安康。
《夏夜叹》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夏天的夜晚,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句“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描绘了夏日白日漫长难熬、酷热难耐的景象。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将夏日酷热比作毒害肠胃的毒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夏日的炎热和自己的不适之感。紧接着,“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清凉的愿望。诗人希望有万里长风,能像飘扬的衣裳一样带走炎热,带来清凉,以表达自己对凉爽的渴望。这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同情。
接着,“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写出了夜晚的美景:明亮的月亮挂在夜空中,照耀着茂密的树林,使树林中洒满了稀疏的月光。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夏夜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与前文的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表达了诗人对夏日夜晚短暂的感慨。在炎热的夏季,夜晚显得尤为珍贵,诗人打开窗户,希望能感受到一丝凉意,这反映了他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则描述了夜晚的景象。明亮的月光使得一切细节都清晰可见,甚至连微小的昆虫也展翅飞翔。这里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生机。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这两句诗强调了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无论大小,都能适应环境。这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接受现实,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或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诗人由自身境遇联想到那些常年戍守边疆的士兵。他们远离家乡,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和寂寞,为了国家的安全而坚守岗位。诗人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和动荡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解脱的心情。在酷热难耐的夏日里,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洗净心中的烦恼,就像人们在炎热中相互期待着凉风一样。这种情感既是对个人困境的感叹,也是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这两句诗描绘了戍边士兵们整夜敲击刁斗的情景。刁斗是一种古代军中的器物,通常用于报时或警戒。这里用来形容士兵们在边疆日夜不息地守卫着国家的安全。同时,这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诗人感叹即使身居高位,穿着华丽的衣服,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诗人听到了从北方传来的悲凉笳声,以及鹳鹤的叫声和飞翔的身影。这些声音和景象增加了诗歌的悲凉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最后一句诗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诗人感叹自己长期处于焦虑和疲惫之中,迫切地希望能够迎来一个和平稳定的时代。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心愿,也是广大百姓共同的期盼。
总体而言,《夏夜叹》通过对夏日夜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