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明:使……明艳,一作“照”。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枳花明驿墙”句: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fú):野鸭; 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凫雁满回塘”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 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赏析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赏析2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羁旅诗,以其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思乡之情著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晨起动征铎”:首句点明时间——清晨,以及诗人的动作——起床并摇动(或说是启动)了旅途中使用的马铃声(“征铎”,即旅途中马匹颈上的铃铛)。这不仅描绘了出发的场景,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和早行的匆忙。
  • “客行悲故乡”: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作为客居他乡之人,在这清晨离家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悲伤。这一句直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乡。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鸡声茅店月”:此句通过“鸡声”、“茅店”、“月”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寂静而又略带凄清的乡村夜景图。鸡鸣声中,月光照耀着简陋的茅店,营造出一种旅途中的孤独与凄清感。
  • “人迹板桥霜”:紧接着,画面转到清晨,板桥上的霜迹和行人的足迹相互映衬,暗示着诗人和其他旅人已经踏上征程。这一联通过时间的转换,细腻地刻画了早行的情景,同时也增强了旅途的艰辛感。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槲叶落山路”:落叶满径,表明已是深秋时节,槲叶随风飘落,铺满了崎岖的山路,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飘零之感。
  • “枳花明驿墙”:而驿站的墙壁上,枳花却开得正盛,明艳夺目,与落叶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明一暗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凋零,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因思杜陵梦”:杜陵,通常被认为是诗人的故乡所在地(此处可能指代长安或诗人的家乡),“梦”字则透露出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这种怀念可能通过梦境的形式表现出来。
  • “凫雁满回塘”:最后一句,诗人想象着故乡池塘中凫雁成群的景象,这是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与旅途的劳顿和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家乡的向往和怀念。

总结

《商山早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温庭筠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尤其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唐代羁旅诗中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唐代士人普遍面临的离别与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