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词人,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他的词以情真意切著称,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这首《长相思》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时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东巡,途经山海关(榆关)。词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旅途中的孤独与疲惫。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每阕四句,结构紧凑,语言简洁明快。上阕描绘了行军途中的景象,下阕则转入内心的情感抒发。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这两句通过重复“一程”,形象地表现了行程的漫长和艰难。山水相隔,路途遥远,给人一种无尽的跋涉感。这里的“程”不仅指空间上的距离,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旅途的艰辛。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军的目的地——榆关(即山海关)。榆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纳兰性德作为扈从,跟随皇帝前往边疆,肩负着国家使命,但同时也远离了家乡。
“夜深千帐灯”:夜晚降临,营帐中的灯火照亮了整个营地。这一句既描绘了军营的宏大场面,又暗示了夜晚的寂静与孤寂。千帐灯虽然明亮,但却无法驱散内心的孤独感。灯火通明的场景与词人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雪一更”:这里同样使用了重复的手法,“一更”指的是古代夜间的时间单位,每更大约两个小时。风雪交加的夜晚,寒冷刺骨,风声、雪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夜的宁静。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进一步加重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聒碎乡心梦不成”:风雪的声音吵醒了词人的思乡之梦,使他难以入眠。这里的“聒”字用得极为传神,形容风雪声的嘈杂和喧嚣,仿佛直接冲击着词人的心灵。乡心,即思乡之情,被这无尽的风雪声搅得支离破碎,无法成眠。
“故园无此声”:最后一句点明了词人思乡的核心原因——故乡没有这样的风雪之声。故乡是温暖的、宁静的,而眼前的风雪却让他感到陌生和不安。这句话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情景交融: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山水、风雪等自然景象不仅是旅途中的真实描写,更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外化。通过这些景象,词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旅途的疲惫与孤独。
重复手法的运用:词中多次使用“一程”、“一更”等重复词语,增强了节奏感和音韵美。这种重复不仅强化了行程的漫长和时间的流逝,也加深了读者对词人内心感受的理解。
对比手法:词中通过对旅途中的风雪声与故乡宁静的对比,突出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故乡的温暖与旅途的寒冷、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词人对故乡的怀念。
简洁凝练的语言:整首词语言简洁,用词精准,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行军图景,并深刻表达了词人的内心世界。纳兰性德的词风以清新自然著称,这首《长相思》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长相思》是一首典型的思乡之作,表达了纳兰性德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尽管他身为贵族子弟,随皇帝出巡是一种荣耀,但他依然无法摆脱对故乡的眷恋。词中流露出的孤独、疲惫和思乡之情,具有普遍的人性共鸣,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情感共鸣。
同时,词中也隐含着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纳兰性德虽然地位显赫,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长相思》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长相思》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纳兰性德词作中的经典之作。词中通过对旅途中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的思乡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