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清明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清明》传为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南宋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而在这之前由杜牧嘱外甥亲自整理的《樊川文集》、甚至收录了不少其他唐人诗作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中都没有收入《清明》一诗,因此陈寅恪等研究者认为此诗的真实作者颇为可疑,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刘克庄《后村诗话》:“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许)浑诗。”因而我国唐诗研究专家韩成武教授结合风格等因素考证认为这首诗作者可能是素有“许浑千首湿”之称的唐代许浑,此说获得了一定支持。但这首诗在许浑的诗集中同样没有收录,因而又有学者缪钺在刊于《文史知识》一九八三年第十二期的《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中指出:“此诗乃首见于《千家诗》,此前文献并无提及杜牧此诗者。此诗文韵、魂韵通押,通押用韵与唐人用韵不合。此诗非杜牧作,乃宋人词。”从音韵的角度将诗断代为宋人作品,证据比风格更有力,但这桩疑案最终也仍旧没有具体定论,待敲定后更改作者栏。

赏析2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广受赞誉。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描绘一幅春雨绵绵、行人哀伤、问路寻酒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及对生活淡然处之的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 时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 雨纷纷:用“纷纷”形容雨势,不仅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景象,也寓含了人们心中纷乱、哀伤的情绪。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寄托愁绪的载体,此处更添一层哀愁氛围。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 行人:指行走在清明雨中的旅人,也泛指所有在清明节外出的人们。
  • 欲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仿佛灵魂都要断裂一般。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清明节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难以言喻的悲痛。

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 借问:询问的意思,显示出行人在悲伤之余,也渴望找到一丝慰藉或逃避现实的途径。
  • 酒家何处有:询问哪里有可以喝酒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酒常被用作消愁解闷的工具,这里暗示了行人试图通过饮酒来暂时忘却悲痛。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 牧童:牧养牲畜的儿童,常被视为田园生活的象征,这里增添了画面的田园诗意。
  • 遥指:远远地指着,给人一种悠远、宁静的感觉。
  • 杏花村:并非实指某一具体地点,而是泛指一个充满春意、杏花盛开的小村庄,象征着宁静、美好与希望。这一指,不仅指明了酒家的方向,更指向了一种心灵的归宿,暗示着在悲伤之后,总有希望与美好等待着人们。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清明节的雨为背景,通过行人与牧童的对话,构建了一个既哀伤又充满希望的意境。前两句渲染了清明时节的悲凉氛围,后两句则以问路寻酒、牧童指路为转折,展现出一种超脱与释然的态度。诗人没有直接抒发对逝者的哀悼,而是通过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行为,含蓄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清明》成为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