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戏答元珍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指欧阳文忠当时任县令的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夷陵面江背山,故称山城。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秋天南归,故云,又传说它能为人传信,古时常用作思乡怀归的象征物。隋·薛玄卿《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後,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洛阳花下客」句: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元年,欧阳文忠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遊遨。」 嗟:叹息。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赏析

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〇三六年)五月,欧阳文忠贬谪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文忠便写了这首诗作答,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欧阳文忠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赏析2

《戏答元珍》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作者被贬谪至峡州(今湖北宜昌)时所作,元珍是友人丁宝臣的字,这首诗是欧阳修对丁宝臣寄诗的酬和之作。全诗以春天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涯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身世之感的抒发。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1. 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 这两句写出了山城早春的荒凉景象。春风似乎未能吹拂到这遥远的天边之地,二月时节,山城之中还未见花朵绽放。这里,“春风疑不到天涯”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迟到的惊讶与期盼,同时也隐含了自己身处偏远之地的孤独与无奈。
  2. 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 颔联描绘了早春时节自然界中生命力的顽强。尽管枝头还残留着冬日的积雪,但橘子依然挂在枝头;春雷虽带着寒意,却已惊醒了地下的竹笋,它们正蓄势待发,准备破土而出。这两句通过“残雪”与“橘”、“冻雷”与“笋”的对比,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也寄寓了作者虽处逆境仍不失希望的心境。
  3. 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颈联转入个人情感的抒发。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新年之际,身体抱恙,更让他对周围的美好事物(物华)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这里,“归雁”是触发乡愁的媒介,“病入新年”则增添了个人境遇的悲凉,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4.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尾联以回忆作结,透露出一种豁达与超脱。作者曾在繁华的洛阳赏花,享受过都市的繁华与文化的滋养,虽然现在身处偏远山城,野花虽迟开,但也不必叹息。这里,“洛阳花下客”与“野芳虽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因环境变迁而丧失生活情趣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综上所述,《戏答元珍》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早春山城风景画,更是欧阳修个人情感与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