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潼关吏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注释

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要:同“邀”,邀请。 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哥舒:即哥舒翰。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赏析

《潼关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古,为“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赏析2

《潼关吏》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潼关的险要位置和军事防御情况,表达了作者对边防的担忧以及对时局的思考。

赏析

1. 开篇描写

首句“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通过“草草”二字形象地描绘出士兵们忙碌而紧张的劳作场景,暗示着战争的紧迫性。接着“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城墙的坚固与高耸,不仅铁制的城墙都无法与之相比,连小城也高达万丈,显示出潼关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

2. 询问与回答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诗人向潼关吏询问修筑城墙的目的,潼关吏的回答是“备胡”,即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一问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边防问题的关注。“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诗人主动下车,跟随潼关吏一同前往山隅,表现出他对潼关防御工事的好奇和重视。

3. 描述防御设施

接下来的几句话,“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潼关防御设施的严密和险峻,连飞翔的鸟儿也无法越过。这不仅突显了潼关的坚固,也暗示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潼关防御能力的信心,认为只要坚守,敌人就难以攻破,从而保护了长安的安全。

4. 战争反思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这两句则转向了对历史的反思。诗人回忆起过去在桃林发生的惨烈战役,数百万将士葬身其中,如同鱼一样被吞噬,表达出对战争的悲痛之情。“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最后两句以劝诫的口吻结束全诗,希望守卫边关的将领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总结

整首诗通过对潼关险要地形及军事防御工事的描写,展现了唐朝边防的强大,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以历史为鉴,提醒当权者要警惕边患,加强边防建设,避免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