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潼关的险要位置和军事防御情况,表达了作者对边防的担忧以及对时局的思考。
1. 开篇描写
首句“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通过“草草”二字形象地描绘出士兵们忙碌而紧张的劳作场景,暗示着战争的紧迫性。接着“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城墙的坚固与高耸,不仅铁制的城墙都无法与之相比,连小城也高达万丈,显示出潼关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
2. 询问与回答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诗人向潼关吏询问修筑城墙的目的,潼关吏的回答是“备胡”,即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一问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边防问题的关注。“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诗人主动下车,跟随潼关吏一同前往山隅,表现出他对潼关防御工事的好奇和重视。
3. 描述防御设施
接下来的几句话,“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潼关防御设施的严密和险峻,连飞翔的鸟儿也无法越过。这不仅突显了潼关的坚固,也暗示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潼关防御能力的信心,认为只要坚守,敌人就难以攻破,从而保护了长安的安全。
4. 战争反思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这两句则转向了对历史的反思。诗人回忆起过去在桃林发生的惨烈战役,数百万将士葬身其中,如同鱼一样被吞噬,表达出对战争的悲痛之情。“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最后两句以劝诫的口吻结束全诗,希望守卫边关的将领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潼关险要地形及军事防御工事的描写,展现了唐朝边防的强大,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以历史为鉴,提醒当权者要警惕边患,加强边防建设,避免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