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属于“三吏”之一(另外两首为《石壕吏》和《潼关吏》)。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在新安道上遇到的征兵情景,展现了战乱年代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一、背景与主题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新安县征兵的情景,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状况。诗人在途中听到官府征兵的喧闹声,于是询问新安吏为何如此匆忙地征兵。新安吏告诉他,由于战争需要,县里没有足够的成年男子,只能征召那些年龄较小的男性。这反映出战乱时期人口减少、兵源紧张的现实。
二、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他看到征兵时肥壮的男孩有母亲送行,而瘦弱的男孩则独自一人哭泣。这种对比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家庭的破坏力。随后,诗人用“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来表现一种哀伤的氛围,仿佛连大自然都在为这些受苦的人们哭泣。
三、劝慰与期望
最后,诗人试图安慰那些被征召的年轻人,告诫他们不要过度悲伤,因为眼泪无法改变现状。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希望,并鼓励士兵们勇敢面对困难。结尾处“仆射如父兄”的比喻,则进一步强调了军队领导者的责任和关爱,希望能够给予士兵们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四、艺术特色
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结构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此外,诗人巧妙运用自然景观来烘托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新安吏》不仅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诗歌,也是杜甫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