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新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抓丁。 更:岂。 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次:依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绝短小:极矮小。 王城:指东都洛阳。 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河水。 眼枯:哭干眼泪。 天地:暗喻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爱护。 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文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我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我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赏析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赏析2

《新安吏》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属于“三吏”之一(另外两首为《石壕吏》和《潼关吏》)。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在新安道上遇到的征兵情景,展现了战乱年代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诗歌赏析

一、背景与主题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新安县征兵的情景,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状况。诗人在途中听到官府征兵的喧闹声,于是询问新安吏为何如此匆忙地征兵。新安吏告诉他,由于战争需要,县里没有足够的成年男子,只能征召那些年龄较小的男性。这反映出战乱时期人口减少、兵源紧张的现实。

二、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他看到征兵时肥壮的男孩有母亲送行,而瘦弱的男孩则独自一人哭泣。这种对比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家庭的破坏力。随后,诗人用“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来表现一种哀伤的氛围,仿佛连大自然都在为这些受苦的人们哭泣。

三、劝慰与期望

最后,诗人试图安慰那些被征召的年轻人,告诫他们不要过度悲伤,因为眼泪无法改变现状。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希望,并鼓励士兵们勇敢面对困难。结尾处“仆射如父兄”的比喻,则进一步强调了军队领导者的责任和关爱,希望能够给予士兵们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四、艺术特色

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结构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此外,诗人巧妙运用自然景观来烘托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新安吏》不仅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诗歌,也是杜甫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