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惰民

速览

“惰民”在历史上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称谓,主要有以下含义:

指不务正业、游惰之民

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可用来称呼那些好逸恶劳、不从事正常生产劳作、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比如一些终日游荡、不事生产的闲散人员等。

明清时期的特殊贱民阶层

在明清时期,惰民是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人,被列为贱民阶层。他们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南宋时金军南下,部分宋俘及罪人等后裔被贬为惰民;也有的说元末方国珍的部属后裔被明太祖贬为惰民等。

他们在社会上地位极为低下,不得与一般平民通婚,不能应科举考试,从事的多是被视为低贱的职业,如从事吹唱演戏、抬轿、接生、理发等行当,受到诸多限制和歧视,在衣着、居住等方面也有严格规定与平民相区别。直到清雍正年间曾下令除豁贱民籍,惰民等贱民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其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

详细释义

“惰民”的读音

拼音读音
[duò mín]
汉字注音:
ㄉㄨㄛˋ ㄇㄧㄣˊ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惰民”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惰民 duòmín

[misfit] 不务正业的游民

辞典解释

惰民  duò mín  ㄉㄨㄛˋ ㄇㄧㄣˊ  

相传为宋代罪俘的后裔,散居在苏浙两省,不得为官吏及与良民通婚。民国成立,才完全恢复其平等地位。
也称为「惰贫」、「堕民」、「丐户」、「怯怜户」。

网络解释

惰民

惰民,汉语词语,指的是不务正业的游民。

“惰民”的单字解释

】:懒(跟“勤”相对):懒惰。
】: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惰民”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