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谕”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shàng yù]
- 汉字注音:
- ㄕㄤˋ ㄩˋ
- 简繁字形:
- 上諭
- 是否常用:
- 是
“上谕”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上谕 shàngyù
[imperial edict] 古时皇帝以诏书形式发布的命令、告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从这里发出“上谕”签订的。——《故宫博物院》
辞典解释
上谕 shàng yù ㄕㄤˋ ㄩˋ皇帝告令臣民的诏书。
《元史.卷一二八.阿里海牙传》:「是州生齿数百万口,若悉杀之,非上谕伯颜以曹彬不杀意也,其屈法生之。」
《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过上谕,原说不久就要裁撤厘局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
英语 imperial edict, see also 聖諭|圣谕[sheng4 yu4]
法语 décret impérial, édit impérial
网络解释
上谕
上谕,即诏书,是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也指清代皇帝用来发布命令的一种官文书。比如现存的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上谕”的单字解释
“上谕”的相关词语
“上谕”造句
雍正、乾隆都自负才辩,喜欢跟臣下打笔墨官司,御笔上谕动辄数百言。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亲自规范满语并发上谕加以推行,此即“钦定新清语”。
上谕颁布后的第3天,他给丁日昌写信,说"海防一节,虽奉简派,徒拥虚名,恐鲜实济。
后的上谕中说,我国家百数十年来,厚泽深仁……百姓幸际昌期,安土乐业,若非迫于万不得已,焉肯不顾身家,铤而走险。
原来,杨苏棣此番赴台,是携有布什给扁的“上谕”,由于这道“上谕”措词严厉,扁听后知道事态严重,必须表态,才公开保证不会再给美国“意外”。
臣弟谨奉上谕,克勤克俭,延我大明宗稷。
军机处也得麻利一点,上谕、懿旨简单着拟,别那么多废话。
到了乾隆九年,又有上谕明发全国:明年二月会试,天气尚未和暖,且各省皆需复试,士子到京未免稍迟,着改期于三月举行。
在使团尚未抵达时,清廷就已连下数道上谕,令各地禁止美国使团上岸,但不得动武,只许其滞留广东,条约之类均由耆英等“酌办”。
,何况他资助的还是清廷上谕中明确宣布为“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