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捻军

速览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

“捻”为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最初起源于捻子(也称捻党),他们多是一些贫苦农民、手工业者等,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进行分散的斗争活动。

后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各地捻党势力逐渐汇集联合起来,形成了大规模的捻军起义,在豫、皖、鲁、苏、鄂等地区与清军作战,给予清朝统治沉重打击,成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重要的反清武装力量,在晚清农民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详细释义

“捻军”的读音

拼音读音
[niǎn jūn]
汉字注音:
ㄋㄧㄢˇ ㄐㄩㄣ
简繁字形:
捻軍
是否常用:

“捻军”的意思

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捻军”的单字解释

】:[niǎn]1.用手指搓转(zhuàn):捻麻绳。2.搓成的条状物:灯捻儿。[niē]古同“”,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1.军队:我军。陆军。解放军。参军。裁军。生产大军。劳动后备军。2.军队的编制单位,下辖若干师:第一军。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军。3.(Jūn)姓。

“捻军”的相关词语

“捻军”造句

山东地方士绅在捻军窜扰期间,在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共同御捻、在维系地方社会之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晚清时期捻军入鲁对当时的山东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太平军和捻军攻占了许多城池,不少官吏被杀或逃亡,地主、富商被杀被抢更是难以计数,人民的生活也遭受极大的影响。

捻军是晚清咸同时期活跃在黄淮地区的一支武装力量,对清朝政府形成极大威胁。

参与北方农民起义捻军,受阉为太监,潜伏宫内,以策内应。

第二章主要叙述捻军在山东活动和清政府平定捻军的历程。

山东地方官员,包括省级官员和基层官员对捻军窜扰都有防御。

从白莲教到王聪儿,太平天国,捻军等等,无一不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复兴运动.

1864年,为防捻军南下,修筑汉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捻军在跳出包围圈后,复于五月突破运河防线,直趋山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