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ǎng gù”,主要有以下含义:
古代释义
- 封建时代指禁止某一集团、派别及其有关的人担任官职并限制其活动:
- 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侵犯世族大地主的利益。世家豪族李膺等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集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人勾结宦官诬告他们“诽讪朝廷”,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被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
- 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专政,起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诛灭宦官,事败被杀。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灵帝在宦官侯览、曹节挟持下,收捕李膺、杜密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灵帝又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不许做官,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使得许多正直的官员和士人受到残酷迫害,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释义
在现代语境中,“党锢”也常被用来借指因党派纷争而遭受的禁锢、迫害等类似情况,多在论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时使用,以类比或回溯类似的政治斗争导致特定群体被限制、打压的情形。
例如:“那段历史时期的党锢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和人才的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