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惊蛰

速览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含义如下:

  • 节气特点: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日至6日交节。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 物候表现: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的是进入惊蛰节气,桃花开始绽放,黄鹂开始啼叫,天空中原本翱翔的老鹰渐渐隐去,而布谷鸟开始频繁活动等物候现象,体现了大自然在这个时节的种种生机变化。
  • 农事意义: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农民们会根据节气特点开展诸如翻地、播种等一系列农事活动,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释义

“惊蛰”的读音

拼音读音
[jīng zhé]
汉字注音:
ㄐㄧㄥ ㄓㄜˊ
简繁字形:
驚蟄
是否常用:

“惊蛰”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惊蛰 jīngzhé

[the Waking of Insects]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

辞典解释

惊蛰  jīng zhé   ㄐㄧㄥ ㄓㄜˊ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国历三月五日或六日,此时正值春天,气温回升,蛰居的动物惊醒,开始活动,故称为「惊蛰」。旧称为「启蛰」。

受惊醒的蛰居动物。
《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

网络解释

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惊蛰”的单字解释

】: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动物在冬天潜伏起来,不食不动:蛰伏。入蛰。

“惊蛰”的相关词语

“惊蛰”造句

一过惊蛰,天气就骤然暖和过来,山野泛着青,柳条抽出了新芽。一声春雷响过,那贵如油的春雨也淅沥沥的落下来。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湿润,如画一样的美丽。

惊蛰以后,桃树枝头的蓓蕾惊醒了,东一枝西一枝,那些嫣然微笑的花朵,喷出醉人的芳香。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 

惊蛰过后是春分,白天黑夜平均分,白天健康不离分,夜晚快乐不减分,健康快乐两等分,烦恼忧愁无积分,幸福人生得满分!

春雷响,万物长,短信祝福又送上;诉牵挂,说问候,惊蛰节气欢乐长;桃花红,梨花白,春风暖暖送花香。祝你惊蛰快乐!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

惊蛰过后,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谁在扔雷?这么大声响,还让不让人睡啦!哦,惊蛰到了,冬眠的小朋友,没“惊”到你吧?该出来晒晒太阳啦,把一年的霉运晒死,把一年的好运晒出来。

雷动风云起,惊蛰传情谊。祝福发心里,自然甜蜜蜜。穿衣看天气,冷暖多注意。春困莫坚持,累了就休息。晨昏散散步,有个好身体。短信散散心,有个好心情。祝您惊蛰交好运,天天都开心!

惊蛰到,春风赏,绿意盎然心情爽,万物苏,阳光嚷,花开暖色让人享,谈谈天,踏踏青,领略春光好风情,祝你惊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