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泥鳅

速览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学名为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以下是其详细含义:

  • 动物特征
    • 身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而尖,口下位,呈马蹄形。
    • 体表有黏液,十分滑腻,这使得它们在水中或泥中能灵活穿梭,不易被捕捉。
    •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
    • 一般有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
  • 生活习性
    • 泥鳅多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
    • 适应能力强,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水中缺氧时,能跃出水面吞吸空气,进行肠呼吸,因此在恶劣环境下也有一定生存能力。
    • 它们通常昼伏夜出,以藻类、水生植物碎屑、浮游生物、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等为食。

此外,“泥鳅”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可用来比喻为人处世圆滑、狡猾、难以捉摸的人,比如“这人滑得像泥鳅,根本抓不住他的把柄”。

详细释义

“泥鳅”的读音

拼音读音
[ní qiū]
汉字注音:
ㄋㄧˊ ㄑㄧㄡ
简繁字形:
泥鰍
是否常用:

“泥鳅”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泥鳅 níqiu

[loach] 与鲤科鱼类近缘,但外形和习性与鲇类鱼相似,身体圆柱形,尾端侧扁,鳞小,有粘液,背部黑色,有斑点,腹面白色或灰色。头小而尖,嘴有须五对。常生活在河湖、池沼、水田等处,潜伏泥中

辞典解释

泥鳅  ní qiu   ㄋㄧˊ ˙ㄑㄧㄡ  

动物名。温带淡水鱼类。体形圆长,腹部扁平,背部苍黑色,腹部淡褐色或灰黄色,用肠管吸气,肛门排气。全身无鳞片,黏滑难捉。分布广泛,种类亦多,共有十余种。

英语 loach, mud fish, CL:條|条[tiao2]

德语 Ostasiatischer Schlammpeitzger

法语 loche d'étang

网络解释

泥鳅 (动物)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泥鳅”的单字解释

】:[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鱼类的一科。泥鳅是常见的一种。

“泥鳅”的相关词语

“泥鳅”造句

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他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

夜阑人静时,在绕院的水沟和庭院里的池塘边诱捕泥鳅和黄鳝最是刺激难忘。乡村的四合院基座之外都绕有排水的沟渠,年深日久,沟渠边的石缝和沟渠里沉积的淤泥便有黄鳝和泥鳅生息,白天它们隐藏起洞隙里,夜深人静时出来觅食。

孩子们一个个像小泥鳅似的,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玩耍嬉戏,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这个既有心机又狡猾得像泥鳅一样的小家伙,肚里鬼点子多得往外溢。

一个个像小泥鳅似的,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玩耍嬉戏,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村子附近有一条小河,孩子们常去那里捉泥鳅

泥鳅的身体特别光滑,用手很难捉住。

特务很狡猾像泥鳅一样。

柳东教育小张姐姐:我们就是黄鳝和泥鳅,虽然黄鳝长,但到最后都是一道菜,所以没必要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