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典故

速览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iǎn gù。

其主要意思如下:

1. 典制和掌故

指过去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熟悉朝廷典故”,就是说对朝廷以往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事惯例等很了解。

2.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文章写作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或者使用一些有着特定历史文化渊源的词语,这些被引用的内容就称为典故。比如李商隐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就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通过引用这些典故来含蓄地表达复杂的情感、营造独特的意境等;又如成语“完璧归赵”也常作为典故被用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以指代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这样的情况。

使用典故可以使作品更加典雅、含蓄、富有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增强艺术感染力,但如果读者对相关典故不熟悉,可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详细释义

“典故”的读音

拼音读音
[diǎn gù]
汉字注音:
ㄉㄧㄢˇ ㄍㄨˋ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典故”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典故 diǎngù

[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引用典故

辞典解释

典故  diǎn gù   ㄉㄧㄢˇ ㄍㄨˋ  

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
《北史.卷四三.刑峦传》:「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
《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英语 classical story or quote from the literature

法语 citation littéraire

网络解释

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的单字解释

】:1.标准;法则:典范。典章。2.典范性书籍:词典。引经据典。3.典故:用典。出典。4.典礼:盛典。大典。5.主持;主管:典试。典狱。6.姓。7.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1.事情;事故:细故。变故。2.缘故;原因:无故缺勤。不知何故。3.故意;有意:故作镇静。明知故犯。4.所以;因此: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5.姓。6.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故址。故乡。依然故我。7.朋友;友情:亲故。沾亲带故。8.(人)死亡:病故。染病身故。父母早故。

“典故”的相关成语

“典故”的相关词语

“典故”造句

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盗铃”这个典故,主题就更突出了。

典故张敞画眉与韩寿偷香,相如窃玉、沈约瘦腰合成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这首诗里堆砌了大量典故,显得太过矫揉造作。

孟母择邻这一典故,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他对文史典故非常熟悉,遇到写作需要时,便可信手拈来。

古人有以撒盐和柳絮喻大雪纷飞的典故

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写文章用典故过多就有堆垛死尸之嫌。

***运用“愚公移山”的典故,目的是以古喻今。

中文里的成语多得不胜枚举,而且大部分都是不知典故就无法了解真正的意涵,让外国人学起来倍感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