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汉语词典

嘘噏

速览

“嘘噏”读作xū xī ,常见含义如下:

  • 呼吸:“嘘”和“噏”分别有呼气、吸气的意思,所以“嘘噏”可用来表示呼吸这一动作。例如,汉·王充 《论衡·道虚》:“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精气为知,骨肉为强,故能耕稼以取衣食,迺以营学,学问覈明,乃可幹事。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此又虚也。夫人之形,犹草木之体也。草木在高山之巅,当疾风之冲,昼夜动摇者,能复胜彼隐在山谷间,鄣于疾风者乎?案草木之生,动摇者伤而不畅,人之导引,动摇形体者,何故寿而不死?夫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地。江河之流,浊而不清;血脉之动,亦扰不安。不安,则犹人勤苦无聊也,安能得久生乎?且夫导气养性,学道求仙,不为延年,则为不死。延年不死,由此(导气)则为虚矣。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人之生,其犹冰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释乎?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犹不能使冰终不释也。或曰:‘致气养性,度世不死,是以黄帝铸鼎,骑龙升天,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焉。世见黄帝好方术,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又见淮南王食术黄白,白日升天,则谓王仙矣。’此又虚也。夫物无不死,人安能仙?鸟有毛羽,能飞不能升天。人无毛羽,何用飞升?使有毛羽,不过与鸟同;况其无有,升天如何?案能飞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能驰走之物,生有蹄足之形。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禀性受气,形体殊别也。今人禀驰走之性,故生无毛羽之兆,长大至老,终无奇怪。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虾蟆化为鹑,雀入水为蜃蛤,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类,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备具,能升天也。且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皆有浸渐。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今无小升之兆,卒有大飞之验,何方术之学成无浸渐也?”其中“导气养性”,就涉及到调节呼吸,而“嘘噏”可与之相关,强调呼吸在养生等方面的意义 。
  • 指吞吐、收放:可用于形容类似呼吸时气体进出、物质吞吐的动态过程,常带有一种有节奏的、循环的意味。例如可以用来描述某种自然现象中物质的交换、流动状态,或者文学作品中对抽象概念如情感、力量等的一种形象化表达,仿佛它们像呼吸一样有张有弛地进行着吞吐和变化。

详细释义

“嘘噏”的读音

拼音读音
[xū xī]
汉字注音:
ㄒㄩ ㄒㄧ
简繁字形:
噓噏
是否常用:

“嘘噏”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吐纳;呼吸。

网络解释

嘘噏

词语释义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七七:“乘云御飞龙,嘘噏叽琼华。”《后汉书·方术传下·王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 李贤 注引 晋 葛洪 《抱朴子》:“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噏,如在胎之中。”《文选·木华》:“嘘噏百川,洗涤 淮 汉 。” 李善 注:“嘘噏,犹吐纳也。” 唐 元结 《县令箴》:“为其动静,是人祸福;为其嘘噏,作人寒燠。”

“嘘噏”的单字解释

】:[xū]1.慢慢地吐气:嘘气。2.叹气:仰天而嘘。3.火或蒸气的热力接触到物体:掀笼屉时小心热气嘘着手。先坐上笼屉把馒头嘘一嘘。4.表示制止、驱逐等,一般用shī,也写作嘘。5.发出“嘘”(xū)的声音来制止或驱逐:大家把他嘘下去了。[shī]表示制止、驱逐等:嘘!别做声。
】:1.同“”:①生物体把液体、气体等引入体内(跟“呼”相对,但“呼”限于气息)。②吸收。③吸引。2.收敛。

“嘘噏”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