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况周颐
[清]况周颐:晚清词坛的璀璨明星
况周颐(1859年—1926年),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他是晚清官员、词人,与王鹏运、朱孝臧(一作朱祖谋)、郑文焯并称“清末四大家”。
生平背景
况周颐出生于广西临桂(今桂林),原籍湖南宝庆。他自幼聪颖,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年)乡试举人,后援例授内阁中书,任会典馆绘图处协修、国史馆校对。在京师为官期间,况周颐与同乡王鹏运友善,结词社,朝夕唱和,钻研词学,共创临桂词派。
况周颐一生仕途较为坎坷,曾入张之洞、端方幕府,戊戌变法后,离京南下,掌教常州龙城书院,讲学南京师范学堂,受聘端方幕中,治理金石文字。后充任安徽宁国府盐厘督办。其间,复执教于武进龙城书院和南京师范学堂。民国年间寓居上海,卖文为生,穷困潦倒,以至无米下锅。
词学成就
况周颐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为晚清四大家之一。早年词作或为艳语,或伤时事。辛亥革命后,多抒发眷恋清室之情。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等。
况周颐的词学理论,本于常州词派而又有所发挥。他强调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意内言外”之说,指出“意内为先,言外为后”,即词必须注重思想内容,讲究寄托。他的词作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入京后,与当时词坛名家王鹏运同官,得其“重、拙、大”之说,词格为之一变。稍尚体格,词情也较沉郁,如《齐天乐·秋雨》等。
中日甲午(1894)战争时,况周颐愤于外敌入侵,写下一些伤时感事、声情激越的篇什,如《唐多令·甲午生日感赋》、《苏武慢·寒夜闻角》、《水龙吟·二月十八日大雪中作》、《摸鱼儿·咏虫》等,反映“嘶骑还骄,栖鸦难稳”的现实和“壮怀空付,龙沙万里”的感慨。辛亥革命后,况周颐的词作受朱孝臧影响,严于守律,于词益工,但大都是“故国”之思,抒写封建遗老情绪。
其他著作与影响
况周颐不仅词作丰硕,还精于词评,著有《蕙风词话》5卷,325则,是近代词坛上一部有较大影响的重要著作。1936年,《艺文》月刊又载《续编》2卷,凡136则,系辑自况氏各种杂著。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取正续两编为一集,统名《蕙风词话》,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合刊出版。
此外,况周颐还辑有《薇省词抄》11卷,《粤西词见》2卷,《词话丛钞》10卷等。他的词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国维等词学大家对其赞誉有加。
结语
况周颐以其深厚的词学造诣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在晚清词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词作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