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云石
[元]贯云石:元代维吾尔族的文学巨匠
贯云石,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故以“贯”为姓氏,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卒于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享年三十九岁。他是元代众多少数民族文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多才多艺和丰富的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
贯云石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出身于一个高官显赫的家庭。他的祖父阿里海涯是平宋的功臣,元朝湖广一带的封疆大吏,深得元朝皇帝的宠信。官至湖广行省左丞相,加光禄大夫,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楚国公。贯云石的伯父忽失海牙曾任湖广行中书省左丞,父亲贯只哥任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忠惠公。
贯云石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展现出过人的臂力和骑射才能,颇具有维吾尔人的特长。然而,随着元朝统治的稳定,武力的用场大不如前,统治者也开始重视“文治”,实行了开科取士。贯云石也因此走上了弃武就文的道路,稍长后折节读书,深受汉文化的熏陶。
仕途与隐居
贯云石在袭父官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蒙古语,意即首长官)后,改变了他父亲“御下宽,众玩之”的状况,以威严治军,行伍肃然。然而,他对仕途并不热衷,不久就以“宦情素薄”为理由把官位让给弟弟忽都海涯,自己则去做了著名古文学家姚健的弟子。
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贯云石复拜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这次为官又以“辞尊居卑,昔贤所尚”为理由称疾辞还江南。辞归江南后,他过着隐居的生活,或隐屠沽,或侣樵牧,并以卖药取乐,药名叫“第一人间快活丸”。这种生活态度分明是同朝廷不合作的一种表示。
文学创作与成就
贯云石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文学家,他的散曲在当时最为俊逸当行,歌唱起来响彻云霄。他现存小令七十余首,套数八套,有专集《酸斋乐府》。他的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以白描手法取胜,颇有情致。同时,他也有一些清丽端谨的作品,如《春、夏、秋、冬》等。
贯云石的散曲不仅在当时少数民族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即便和当时的汉族作家相比,也不逊色。他还是最早的散曲评论家,曾为《阳春白雪》、《小山乐府》作序,在当时散曲界十分活跃且很有影响。
诗文风格与影响
贯云石的诗文内容洒脱,不拘一格,将豪放奇诡融为一体,展现出宏大的审美特点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清新旖丽的特点,有人认为他就是元代清新迤逦诗派的开创者。此外,他的诗歌作品中还有冲淡简远的特点,将心情寄情于山水所抒发出来的情感,一般都比较闲适自得、深邃简远。
作为统治阶层的贯云石,能够放下自己的贵族身份,积极学习汉文化,主动与汉人交往,并向汉人学习,这些举动都促进了民族与文化的融合,同时也为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创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生活与逸事
贯云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更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晚年隐居江南余杭一带,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有两个如花似玉的老婆,一个叫“洞花”,一个叫“幽草”,晚年夫妻生活依旧如同新婚。在他临死之前,还给两位老婆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她们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贯云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创作成就不仅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