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旅
[元]元代陈旅详细介绍
陈旅,字众仲,号荔溪,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卒于惠宗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出生于福建莆田崇福里(今忠门镇),是陈子修之子。自幼父母早逝,由外祖父赵氏抚养教育,专心攻读,博览群书。
陈旅笃志于学,从小就展现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师从名儒傅定保(字古直),在泉州学习期间,“醺经饫史,吞吐百氏”,积累了深厚的学识,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因其才华出众,被举荐为闽海儒学官,这是他仕途的起点。
御史中丞马祖常在按察泉南时,对陈旅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馆阁之器”,并鼓励他到京师游学。陈旅来到北京后,翰林侍讲学士虞集非常欣赏他的文章,经常与他一起讲论研习,并极力称赞他的才学。由于虞集和马祖常的推荐,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大力推荐陈旅,使他得以担任国子助教,并参与修纂《经世大典》。
在国子监任职期间,陈旅不仅致力于教学,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文风典雅峻洁,不徇世好,坚持自己的学术理念。他的著作《安雅堂集》在当时广为流传,被《四库总目》收录,至今仍被学术界所珍视。
陈旅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任国子助教、江浙儒学副提举、应奉翰林文字等职,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迁任国子监丞。然而,他在官场上并未善终,最终在任上去世,家贫如洗,甚至没有余钱安葬。国子监的同僚们为他捐款,才得以安葬在家乡。
尽管生活清苦,但陈旅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在元末乃至明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学生和讲友如乌本良、宋无逸等人,以及由元入明的宋濂、杨士奇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文学思想和古文创作对明初台阁体文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
总的来说,陈旅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元代学者和文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学问和文学创作,为元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和文学成就至今仍被学术界所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