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作者 胡长孺
胡长孺

胡长孺

[元]

胡长孺:宋末元初的一代大儒

胡长孺(1249-1323年),字汲仲,号石塘,出生于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他生于南宋淳佑九年,卒于元朝英宗至治三年,享年七十五岁。胡长孺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先祖在唐朝末期从天台迁居婺州。宋室南渡后,胡氏家族中进士出身的达十余人之多,其祖父胡岩是宋嘉定进士,曾任福州闽县知县;父亲胡居仁是宋淳祐进士,曾任台州军州事。

胡长孺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对《九经》、诸史、百家无所不通,还熟悉律令章程。南宋咸淳年间,他随舅父徐道隆入蜀,并在选拔官吏的考试中取得第一名,被授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的职位。未久,他又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名儒高彭、李是等人号称“中南八士”。宋亡后,胡长孺隐居永康山中,以教书育人为业。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下诏求贤,胡长孺等一批有才学的南宋士人被强征北上。他来到大都(今北京)后,先在集贤院待诏,不久被召见内殿,拜为集贤院修撰。然而,由于他生性刚直,实话实说,不愿作假,与主持集贤院的宰相议事不和,很快便改任扬州路儒学教授。在扬州,他表现出了对儒学教育的深厚热情,并以其正直的品格和卓越的学识赢得了当地士人的尊敬。

后来,胡长孺又改任建昌路儒学教授,并兼任录事官。在任期间,他勇于担当,不畏权贵,曾下令限期拆除权臣程文海侵占官道的外门。他的这一举动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元至大元年(1308年),胡长孺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在宁海,他遇到了严重的饥荒,百姓饿死无数。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从富裕户敛钱一百五十万补给灾民,到宁海县时把余下的钱二十五万托胡长孺收好。然而,胡长孺看出脱欢察企图贪污这笔钱,便把钱全都散发给了灾民。一个月后,脱欢察返回,向他索取那笔钱,胡长孺把救灾案卷交给他说:“钱都在这里了。”脱欢察大怒,但胡长孺据理力争,最终使脱欢察无言以对。

胡长孺在宁海期间,还以其卓越的断案能力解决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他善于观察和分析,能够迅速找到案件的突破口,使罪犯无所遁形。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民生,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并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胡长孺的学识和品德也赢得了当时许多名士的赞赏和尊重。他与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交往密切,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学问和艺术。赵孟頫对胡长孺的学问和文才非常钦佩,曾赠给他《师说》楷书四屏作为纪念。

胡长孺一生著作颇丰,著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等多卷。他的诗文遗世有18首,如《题黄山谷三言诗帖》等,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他还擅长书法,楷书临钟繇,行书法二王,造诣足可与历来书法大家并肩。

胡长孺一生光明磊落,慨然以孟子自许。他始终恪守奉行儒家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以《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志向。他的学问和道德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被誉为一代大儒。

总的来说,胡长孺是一位具有卓越学识和高尚品德的儒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学问和道德而努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他的事迹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